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内容摘要:
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 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外洞的主要特点。 (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变化多端”什么意思。 “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作者进洞时 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 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 流到哪儿的。 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 —— 内洞 —— 外洞 —— 洞口 —— 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预习《养花》。 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一、教学目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归纳段落大 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四、 教具准备: 图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三科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松花江上 2。 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 .历史背景如何。 卢沟桥在哪里。 „„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 1)小黑板 出示词语。 (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 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 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 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 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 1)抄写词语 (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出示词语,指名读。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学习第一段。 (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 2)学生质疑。 ( 3)这一段写了什么。 (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习第二段。 (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 2)交流并板书: 细读第二 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 3 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 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 6)小结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及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三段 (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四段 (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 2)学生质疑、解疑。 (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 ( 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 1.逐步 ( 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 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 3)我 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板书设计: 卢 沟 桥 烽 火 敌军 我军 7 月 7 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半截蜡烛 一、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 8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三、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课题: 2半截蜡烛 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出示词语,朗读词语 伯诺德夫人 强盗 绝密 绝妙 蜡烛 熄灭 秘密 点燃 厄运 摇曳 杰奎琳 盯住 镇定 楼梯 学生交流词语意思 厄运:困苦的遭遇 摇曳:摇晃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 1—— 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 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 4—— 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 6— — 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 描红 抄写词语 朗读课文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 》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 2 自然段 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 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 2 自然段 交流 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在读课文,想一想这 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 (绝妙的办法) 妙在哪儿。 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 1)、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 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 3)、办法巧妙。 (二)学习第 3—— 7 自然段 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3—— 7 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机智、勇敢)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 1)、伯诺德夫人: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万一„„结束 神情:镇定 沉着,临危不乱 ( 2)、杰克 动作:(慢慢地)站,(平静地)伸、端,(不快不慢)走,(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 语言:天真冷。 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 3)、杰奎琳 语言:司令官先生„„上楼睡觉吗。 什么是娇声。 (甜美可爱的声音) 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为了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当她提出请求时才不会遭拒绝。 ) 分角色朗读 3—— 7 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 起的家庭。 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相关推荐
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 与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古诗积累 学生自主背诵古诗 背诵 核 心 过 程 精读 “大堤抢险 ” 过渡: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镜头来到赛城湖的大堤上,感受大堤抢险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一阵北风吹过,百花凋零。 路边似乎已看不到什么花了,其实不然, 在每家的窗台上,不正有一盆亭亭玉立的水仙花。 它那碧绿的叶子衬托着 白黄色的小花,散发出芬芳,越发惹人喜爱。 ) 啊。 我爱花城,我爱花城的一年四季,我更爱把花城点缀得如此绚丽的人们。 1 本文是按 的顺序来写的。 本文的中心句是
) x255。 nɡ f253。 nɡ zu238。 l224。 nɡ ( ) 第四单元 q255。 n l226。 dǎ zh224。 nɡ sh238。 u sh252。 nɡ m238。 f225。 nɡ m239。 mi224。 n x236。 n x255。 n zh252。 o j237。 ( ) ( ) ( ) ( ) ( ) ( ) ( ) b236。 nɡ bu hu255。
:凶、出、击 辶:边、达、过、运、近、进、远、送 氵 :沙、洗、洋、流、清 亠:立、交、充、亮、夜、京 立:竞、站、亲、童、章 :趴、跃、跑、跟、踢 亻:伙、们、他、休、但、体、位 门:闪、闭、问、闲、雪、雷 :笑、笋、笫、第 灬:点、黑、燕、然、照 土:在、坏、坐、地、坡 彳:往、待、得 广:庄、庆、床、应、度、座 马:驰、骆、驼、驾、骂、 大:奔、奇、夸 虫:蚁、蚂、蛙、蝈、虾 五、
贴在“这里”一朵贴在“那里”,谁来帖。 自由说花朵,闭眼想象、(这里一朵、那里一朵) “满地”看图读 指名读 “这里„„那里„„”生贴图 动作读(手指) “比„„还多”读出鲜花的多。 师贴图 这里一朵花,那里一朵花 男女赛读 、表情读。 (配 乐练读) 过渡:我们在草地上看鲜花读儿歌,真是太高兴了,把时间都给忘了。 二 第二段 1.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这时,花儿们该怎么样了。 (生:花儿睡了)
:你见过台风、雷雨吗。 能向大家说说吗。 看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 多厉害的台风、雷雨呀。 谁来读一读。 齐读。 、雷雨过后,夏姐姐给 我们送来了好多礼物。 (三组词语的顺序由学生的回 答而定) ( 1)学习 桃子梅子西瓜。 (出示图画、词语)你看到了什么呢。 回答后出示词语、认读。 你最喜欢谁。 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师评议,再请学生评议。 齐读。 小结:这是一份什么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