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钢片取向和无取向内容摘要:

洗) ,冷轧到 或 厚 ,在氢氮混合气氛连续炉中 850℃ 退火,再经 6~ 10%小压下率冷轧到 或 厚。 这个小压下率的冷轧可使退火时晶粒长大,铁损降低。 这两种冷轧板都在 20%氢氮混合气氛下连续炉中 850℃ 最终退火 ,然后涂磷酸盐加铬酸盐的绝缘膜。 晶粒取向硅钢一般都含 Si3% ,要求钢中氧化物夹杂含量低 ,并必须含有 ~ %和抑制剂(第二相弥散质点或晶界偏析元素)。 抑制剂的作用是阻止初次再结晶晶粒长大和促进二次再结晶的发展,从而获得高的 (110)[001]取向。 抑制剂本身 对磁性有害,所以在完成抑制作用后,须经高温净化退火。 采用第二相抑制剂时,板坯加热温度必须提高到使原来粗大第二相质点固溶,随后热轧或常化时再以细小质点析出,以便增强抑制作用。 冷轧成品厚度为 、 或 ,工艺要点见表 3。 冷轧取向薄硅钢带是将 或 厚的取向硅钢带,再经酸洗、冷轧和退火制成。 硅钢片 一种含碳极低的硅铁软磁合金 ,一般含硅量为 ~ %。 加入硅可提高铁的电阻率和最大磁导率 ,降低矫顽力、铁芯损耗(铁损)和磁时效。 主要用来制作各种变压器、电动机 和发电机的铁芯。 世界硅钢片产量约占钢材总量的 1%(见精密合金)。 1900 年英国哈德菲尔德 ()等首先发现含 Si4%的 SiFe 合金有良好磁性。 1903 年德国和美国相继生产含 ~ %的热轧硅钢片。 1906 年代替低碳钢用来制造电机和变压器铁芯。 1934 年美国戈斯 ()采用两次冷轧法制成 (110)[001]晶粒择优取向的含 Si3%的冷轧硅钢片。 1968 年日本田口悟等采用硫化锰和氮化铝综合抑制剂并使用一次大压下率冷轧法,制成 (110)[001]高磁感取向 硅钢,这种材料的晶粒取向更加准确,铁损和磁性进一步改善。 中国于 1953 年开始生产热轧低硅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