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文化产业园策划案内容摘要:

实现教育培训体系的平台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创新,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它需要根据入驻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城的各个职业学院办学特色进行科学的策划与规划。 从目前已经入驻职教城的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特色来看,能够尽快在 教育培训体系的平台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取得突破的就是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的湘菜专业。 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在业界素有“湘菜黄埔军校”的美誉。 目前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湘菜名师,绝大多数出自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门下。 可以说,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在 4 湘菜人才培养教育方面的领军地位是其他职业学院无可替代的。 从寻找培育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城发展战略优势地位突破口的高度来看,以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湘菜专业为主要技术依托,投资开发一个集湘菜人才教育培训、创业孵化指导、菜系研究开发、湘菜文化推介、湘菜美食品尝等功能于一体的“湘 菜文化园”,是很有必要的。 从战略高度看,“湘菜文化园”的开发成功,对于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城乃至全国各职业教育基地探索教育培训体系的平台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都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是提升湘菜产业社会影响力的需要 近几年来,湘菜产业在全国各地发展很快。 但由于产业自身发展的种种局限,湘菜在各地餐饮业攻城略地飞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很好的展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 使得湘菜的社会影响力大打折扣。 严重制约了湘菜产业的长远发 展。 “湘菜文化园”的开发建设,将会以深度展示湘菜历史文化、集中推介湘菜美食特色、系统构建湘菜产业链条的战略思路和运作方式,增进人们对于湘菜文化的深刻认识和了解,渲染和强化湘菜美食文化对人们的诱惑力和感染力,以独特鲜明的湖湘餐饮文化特色吸引国内外消费者,进一步提升湘菜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还将“湘菜文化园”为平台,开通“湘菜文化网”、 举办各种以湘菜为题材的节庆活动、整理出版湘菜文化书籍,同时借由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大力推介湘菜产业和湘菜文化。 是构建湘菜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示范平台的需要 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结构的有机吻合度的决定了一个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 从这个角度来 说,有机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点。 “湘菜文化园”将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运作原则下,优化配置市场资源和产业资源。 透过“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湘菜原辅材料和调配料的营养学、养生学价值和规范化、规模化湘菜菜品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开发,积极引导湘菜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与生态农业开发的紧密结合,有效对接湘菜原辅料基地的开发建设,推动湘菜原辅料、调配料产业和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健康发展。 实现湘菜产业从原辅料、调配料的有机生产培育、科学物流配送到菜系 出品整个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5 没有湘菜产业和湘菜企业的集聚平台就没有湘菜产业的集群效应(湘菜产业集群主要包括湘菜原辅料产业、调配料产业、饮食器物产业、饮食文化产业、饮食烹饪产业、茶酒产业和相关休闲产业等)和品牌外溢效应,没有湘菜产业的集群效应和品牌外溢效应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湘菜文化的大品牌和强势企业。 而没有湘菜文化的大品牌和强势企业的引领,整个湘菜产业就很难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 目前,几乎还没有一个地方通过湘菜这样一个菜系主题把相关产业衔接成链和集聚成群。 在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城开发建设“湘菜文化园” ,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在于及时填补这样一个市场空白,有机构建一个完整的湘菜产业链和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平台,让产业链上和集群平台上的相关产业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各显其能地发展壮大。 是湘菜产业人才市场的需要 随着湘菜在全国各地的快速发展,湘菜餐饮人才突显匮乏,尤其是技能精湛的湘菜专业厨师更是供不应求,匮乏比例达 80%,已经构成湘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之一。 国家餐饮行业调查显示,未来 5 年,中国厨师需求总量达 400 多万。 其中,湘菜专业人士缺口打数十万之多。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缺口,急需有一个师资力量非常强、规模非常大的职业教育培训平台来承载具体工作。 6 第三部分 项目总体功能定位和市场前景 湘菜文化园总体功能定位 ? 国内首家职业教育与主题产业相结合的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 ? 国内首家大型集中展示湘菜文化的形象窗口和美食体验地 ? 湖南省湘菜人才培养、 实训与创业孵化基地 ? 湖南省湘菜产品研发与管理体系认证中心 ? 国内规模最大的、以菜系文化主题为特色的旅游景点 湘菜产业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近年来湖南餐饮消费市场持续火爆,湘菜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加强。 大批以湘菜为个性特色的餐饮企业落户国内大中城市。 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地的湘菜企业多达 6000 余家。 至 2020 年年末,湖南限额以上餐饮业资产总计为 55. 72 亿元,比上年增长 7. 2%,资产过亿元企业 5 家,比上年增加 2 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共有 1644 家,从业人员 15. 84 万人,餐饮营业面积 211. 48 万平方米,餐费收入 109. 81 亿元,分别比 2020年增长 24. 6%、 11. 9%、 8. 7%和 18. 1%。 2020 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 569. 63 亿元,增长 16. 0%。 《 2020中国餐饮企业调查报告》也显示,在大众化餐饮菜系分布中,湘菜占了 26%,位居全国第二。 据统计, 2020 年全省湘菜产业营业额达 807 亿元,零售额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对全省 GDP 的贡献率超过了 5%,与餐饮业直接相关的食品加工业产值达 1568 亿元,从业人数超过 120 万人。 据权威估算, 2020 年,湘菜产值超1000 亿。 湘菜产业已经成为湖南调结构、促转型的一个活力产业、一张精美名片、一个文化符号 ,湘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湘菜名企不断增多, 湘菜影响力不断提高。 湘菜这一历史悠久 的传统产业,不断焕发出了旺盛的活力,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湖南相继编辑出版了《中国湘菜大典》,创办了《湘菜产业动态》刊期和 “天下湘菜 ”网站,开办了 “天下湘菜大讲坛 ”,主办 “湘菜文化美食节 ”等,对于宣传湘菜、提高湘菜 7 影响力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湘菜企业争相走出湖南,在全国一线城市遍地开花。 目前湘菜企业在北京超过了 3000 家,在深圳、广州已达 2020 家,在上海也发展了近1000 家。 湘菜龙头企业开拓市场规模的步伐也逐步加快。 大蓉和在北京、昆明、湖北、四川、石家庄、攀枝花、吉首等地新开店面,总营业面积约 3 万多平方 米;湘西部落饮食有限公司也分别在上海、广东、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福建、辽宁等省份新开25 家店面;好食上饮食管理有限公司新开店面 10 家,其中珠三角就有六家,其他分别在厦门,大连,北京等地,新增营业面积近一万平方米等等。 《人民日报》曾有文章称 “川菜五湖四海,湘菜街头巷尾 ”,《南方日报》惊呼 “湘菜是深圳第一大菜 ”。 湘菜的发展和影响力已逐渐与川菜、粤菜并驾齐驱。 产业链有待改善,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湘菜餐饮企业遍布全国,但湘菜的原料,主要来自湖南本地,特别是蔬菜、肉禽和一些调辅料,都必须从湖南组织货源。 但单个企业难以形成原料种植、养殖规模,物流配送体系又跟不上,难以确保湘菜原料质量和卫生标准,直接影响经营和出品质量;由于没有规范湘菜标准和湘菜餐饮企业行业规范,致使市场上湘菜和湘菜餐饮企业鱼龙混杂,阻碍了湘菜的发展;在湘菜人才的培训方面,湘菜的人才来源,主要以言传身教的传统 方式 为主,缺乏具有一定教学水平和科研力量的培训学校,湘菜的人才匮乏成为 制约 湘菜产业 迅速健康 发展的瓶颈。 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好 湖湘饮食文化得到 政府 学术界、新闻界和业内的重视,逐步形成热点,近几年湖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省有关部门在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湘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支持湘菜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成立了湖南省发展湘菜产业工作领导小组。 湘菜文化园市场前景 从上述湘菜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湘菜发展势头良好,从“湘菜文化园”的定位来看,符合湘菜产业发展的需要,且项目选择地具有良好的独特优势。 因此“湘菜文化园”项目只要运营得当,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8 第四部分 湘菜文化园选址及建设条件分析 项目选址 项目主体位于 株洲 市云龙示范区 职教大学城 内 ,居于长株潭城市群的结 合部,是“两型社会 ”国家级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点区域。 城区内有长株高速贯城而过,与株洲市向阳路对接,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乘车 20 分钟可直达长沙市及长沙黄花机场。 项目建设地概况 区位 项目主要位于株洲职教园控制区域内,株洲职教园控制区域是湖南省五大两型社会示范区之一云龙生态新城的重要部分,位于株洲城市的西北边缘地区田心组团以北,云龙新城北环大道以南。 周边现状有中南林、南车轨道科技城、龙头铺等,云龙示范区总规规划有职教园教学区、行政中心等重要功能区。 园区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园区地处湘中丘陵区,整个地形高低错落,总体来说,规划区除几个山丘外大部分地区比较平缓。 (2)气候状况 园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生长期长。 风向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正南风。 年平均气温在 ℃~ ℃之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