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报告-温州科技快讯内容摘要:
的“社会 —— 经济 —— 自然”的复合系统。 总的来说,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社会兴旺、发展持续的,社会 —— 自然 —— 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 住区。 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城市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应做到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 生态城市的内涵 一个城市要成为一个生态城市,强调的是在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 —— 经济 —— 自然”的复合系统中,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一个生态城市的内涵具体表现在 : 优美、协调的城市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资源和空间,舒适、安全、清洁的环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2 境可为城市发 展提供支持。 因此,生态城市的环境应该是优雅、整洁、开阔、和谐,集中体现于净化、绿化、美化,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自然资源在整个生态环境体系中可循环再生和利用。 合理化、高级化的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 生态城市的经济经济结构是“三、二、一”的理想经济结构模式 :生态型农业高效持续,生态工业布局科学合理,第三产业高度发达。 整个产业体系中通过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资源再利用以及相应的环境经济政策的调控,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循环、高效运行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 高素质、多样化 的城市社会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公众要有自觉的生态意识 (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和生态道德观 ; 居民的身心健康、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生活满意,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 社会生态文化形式多样,载体丰富,以生态为主题的文化、经济融合一体,共同 展现 着城市的生态特征,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高水平、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生态城市是理想的居住场所,这必然要求具有现代化的、高水平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发达的交通体系 ; 迅捷的信息网络 ; 可持续 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 发达的污染处理设施和技术 ; 完善的市政服务系统等等。 生态城市理论及研究现状 生态城市规划应该说源自生态规划,从其发展来说,己有一段不算太短的发展历史了。 Gee Marsh 在《 Man and Nature Physical Geography as Modified by Human Action》 (1864)中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环境协调 ,而不是破坏自然。 玛希 (Gee Marsh, 1864),鲍威尔 (John Powell, 1897)和格迪斯 (Patrick Geddes, 1915)关于生态评价、生态勘察和综合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被看作是奠定了 20 世纪生态规划的基础。 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和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关于城市景观、功能、绿地系统方面的生态规划被认为是掀起了生态规划的第一个高潮。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区域规划协会的成立 (1923)明确宣布了规划与生态学的密切联系。 Machaye 认为 :区域规划就是生态学,尤其是人类生态学。 20世纪2030 年代,美国的欧姆斯特德 (Olmsted)倡导的“城市公园”与始于 1893 年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 (City Beautiful Movement)尝试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来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 本世纪 40年代,美国区域规划协会发起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3 了“公园建设和自然保护运动”。 这期间,生态规划的理论尚未成形,但生态思想已经开始渗人到城市规划领域,并为城市规划注人了新的活力。 20 世纪 60 年代持续高涨的环境保护运动,使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新探讨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的途径,寻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自然共同进化的道路,从而迎来生态规划的复苏与蓬勃发展。 这期间,生态规划的概念得 到进一步明确,西欧各国开展了“环境运动”。 1969年,克罗 (D. )提出景观规划概念 ; 奥德姆 (H. T. Odum)进一步提出生态系统模式,把生态功能与相应的用地模式联系起来,并实践于区域规划。 同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 McHarg 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对生态规划的工作流程及应用方法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并发表了《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提出了规划结合生态思想的概念和方法。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委员会通过《斯德哥尔摩宣言》,提出人与生物圈、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间应 保持协调,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进人 50 年代,全球生态环境观念逐步形成,规划工作者开始寻求在生态原则下构建动态的协调的又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城市。 1982 年 《自然的设计》(Nature39。 s Design)进一步阐述了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思想,力图建立在城市生态平衡基础上的自然的人造环境。 现在“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模式”的概念已深人人心,生态城市规划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许多大城市如广岛特兰托、华盛顿、堪培拉等都己进行了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在我国,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村建设正在进行试点 工作。 生态规划亦在各地蓬勃开展,如欧阳志云等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探讨了生态过程、景观格局、生态敏感性、生态风险以及土地质量及区位的生态学评价。 而马世骏、王如松等根据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提出辨识 — 模拟 — 调控的生态规划方法和泛目标规划方法。 近年来,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正逐步开始成熟和完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生态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等一些科研院所与高校在己经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法与思路,并开始将理论与方法与实践结合,在国家环保局指导 下,分别为广州、佛山、扬州、长沙、绍兴、哈尔滨、厦门等主要城市作了生态城市规划,同时更多的城市也已经正在或准备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 2020年 5月在国家环保局颁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试行 )》标准后,标志着生态城市规划在中国进入全面发展和逐步推广的阶段。 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4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1984 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 (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 5项原则 : (1)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 ; (2)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 ; (3)居民的生活标准 : (4)文化历史的保护 ; (5)将自然融入城市。 另外,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考虑四个基本问题 :即人口问题、资源合理利用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的系统框架 城市 生态系统 结构 目前没有统一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划分 ,因研究出发点与 研究 方向 的不同, 划分的系统结构 也 不同。 目前主要有两种划分。 第一, 城市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人口集中地区 ,由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系统组成的 ,是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城市居民 ,城 市环境系统构成。 可用 图 11表示 : 自 然 环 境 法 律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教 育 生 命 非 生 命 社 会 环 境 城 市 生 态 系 统 城 市 居 民 或 城 市 人 群 城 市 环 境 系 统 图 11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图 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5 经 济 生 态 系 统 社 会 生 态 系 统 自 然 生 态 系 统 生 命 非 生 命 第 一 产 业 第 二 产 业 人 类 的 经 济 活 动 第 三 产 业 科 学 法 律 政 治 政 策 文 化 城 市 生 态 系 统 图 12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图 第二, 中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指出 :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界、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 这就是说 ,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与社会三个子系统 ,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 见图 12: 从两张图中 ,可以看出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两种划分方法的主要不同点是 ,前者把城市生态系统结 构划分为两大部分 ,即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系统 ; 后者把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划分为三大部分 ,即自然生态系统 ,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 ,城市居民具有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 生态城市规划的系统框架 规划是系统规划,规划的过程起源于控制论的思想,最简单的控制论系统包括 : 辩识环境、确立目标、价值度量、构成系统概念、系统分析、开发求解方案、决策。 根据控制论的思想,生态城市规划的要求内容 ,设计了生态城市规划编制基本程序。 具体见图 13。 图 中各个部分的具体内涵 简要介绍 如下 : 编制规划大纲。 研究局势,分析背景,提出问题, 或提出规划总体目标。 资料的调查与收集。 是规划的基础。 资料收集包括对历史、现状资料,卫片、航片资料、当地人的访问获得的资料、实地调查资料等等,然后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因子相关分析以及现场核实与图件的清绘工作。 建立资料数据库。 系统分析与评估。 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为规划提供决策和规划依据。 主要是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状况,辨识生态位势,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可持续度等 ; 提出自然 —— 社会 —— 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制约因子。 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6 规划设计与规划方案的设计 战略规划 专项规划 目标定位 意识 ,空间 ,时间位置定位 建立规划调控保障体系 政策保障体系 管理保障体系 资金保障体系 技术支持体系 规划实施与执行 规划大纲的编制 信息资料调查与搜集 自然环境调查 社会环境调查 经济环境调查 系统分析与评估 系统评估 优势分 析 差距分析 生态环境与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区划 生态环境功能区 规划方案的分析决策 风险评价 费效分析 潜力分析 能力分析 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7 图 13 生态城市规划 的系统框 生态环境和功能区划。 这是对区域空间在结构功能上的类聚和划分。 是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基础。 具体将在第五章详细论述。 规划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建立。 它是根据区域发展要求和生态规划的目标,以及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及社会条件,在内的适宜度和承载力范围内,提出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发展目标,设计自然、社会、经济各项规划,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规划、生态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规划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最后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和措施。 规划方案的分析与决策。 根据设计的规划方案,通过费 效分析、风险评价等方法进行方案可行性分析 ; 分析规划区域的执行能力和潜力。 建立规划的保障调控体系。 建立生态监控体系,并及时反馈与决策 : 建立规划支持保障系统,包括政策法规、管理宣传、科技人才、资金筹措等支持系统,从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规划方案的实施与执行。 规划完成后,由下面部门分别论证实施,并应由政府和市民进行管理、执行。 生态城市规划平台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流程框架基础上,往往需要一个规划的工作平台,这样可以使规划编制运行更加合理,提高规划的效率。 根据规划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工作的一般方 法,设计了生态城市规划平台,它包括方法研究平台、技术设计平台和规划编制平台。 其详细内容如图二所示。 这三个平台反映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全部内容和过程,也包括是生态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的集合。 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 ,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结构合理主要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 ,合理的土地利用 ,良好的环境质量 ,充足的绿地系统 ,完善的基础设施 ,有效的自然保护 ; 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 ,物力的经济投入 ,人力的充分发挥 ,物流的畅通有序 ,信息流的快速便捷 ; 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 ,社会关 系协调 ,城乡协调 ,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 ,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生态城市的目标应该是环境洁净优美 ,生活健康舒适 ,人尽其材 ,物尽其用 ,地尽其利 ,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良性循环。 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8 图 14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平台 实行城乡社会 、 经济 、 生态一体化规划 优化城乡空间与城乡生态环境。 城市与其周围乡村地区之间不断进行物资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城市向乡村提供产品 ,而乡村要为城市提供资源 ,并消除城市无法处理的废弃物。 城乡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需打行政区界限 制定城乡社会 ,经济 ,生态一体化规划 ,以便疏通物流渠道 ,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这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形态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有重大影响。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报告-温州科技快讯
相关推荐
到障碍物时应该尽可能沿障碍物边缘或后面绕过,不能图安装方便直接跨跃。 三、燃气表的位置应便于拆装、维修、看表,高位表距灶具水平距离应> 30cm。 燃气表应距墙(指装潢好后的外墙砖) 1cm以上,不得贴墙或埋墙,以防腐烂。 四、一般情况,户内管应明装,并采用镀锌管。 若使用复合管安装,只能敷设在砖体表面,即最多祛除墙砖表面砂浆,不得破墙砖暗埋。 立墙敷设时尽量做到横平竖直,埋地时尽可能沿墙角敷设
记录 校验周期为 12个月。 校验记录格式见下表。 检定合格的机械式温湿度计。 德信诚 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温湿度计比对校验记录 仪器名称 规格型号 生产厂家 仪器编号 项 目 校 验 数 据 结 果 一、外观 是否完好,是否有裂纹
别记录下温湿度计和标准温度计的温度值。 —— 温湿度 计和标准温度计同时放在室温环境中, 1 小时后分别记录下温湿度计和标准温度计的温度值。 —— 将温湿度计和标准温度计放入恒温干燥箱内 ,设定恒温干燥箱温度为 40℃ ,1 小时后分别记录下温湿度计和标准温度计的温度值。 — — 温湿度计的温度值减去标准温度计的温度值就是温湿度计的温度示值误差。 校验周期 及校验有效期 公司 温湿度计
2. 位置算符 3. 字段限定符 4. 截词 算符 一、 CBMweb 1.基本检索:砷中毒流行病学方面的文献 第一步 基本检索 砷中毒 ; 第二步 勾二次检索 输入流行病学后点击检索 2. 基本检索:查找标题或关键词中出现高血压的文献 第一步 基本检索 检索入口选择中文标题 输入高血压 点击检索 第二步 基本检索 检索入口选择 关键词 输入高血压 点击检索 第三步 点击检索历史 勾选 点击OR
八条 城市用地发展选择 北选伍家坝、烂田坝、幸福坝、叶家坝、侯家坝;东选苟渡坝、火车站两侧坝地浅丘地,南选渠江东西两岸浅丘地等为城市建设用地。 上述用地必须经过地质灾害评估,符合要求的,方可使用。 第二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 北面:由西至东石河、瓮中、黄山、跃进、绿市、丁兴、福善等村; 南面:由西至东五龙、灯台、永寺、枫村等村; 西面:由北至南石河、曙光、铜鼓、珠山、新联、金桥、胜利、花园
(三)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田径、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运动项目普及的基础上,扩大体育传统项目基础,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传统项目锻炼。 (四)按照“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让每位学生真正掌握 2 项体育技能的要求,组织开展我校高一、高二篮球联赛、乒 乓球比赛、冬季长跑活动,推动我校体育工作蓬勃有序开展。 (五)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的教育、培训与管理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