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内容摘要:

2.检查朗读情况,正音,以多种方式读熟古诗。 3.在这首诗里,作者送别朋友时的心情如何。 从哪里看出来。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三、品读,感受作者独特的写离别手法。 1.朋友要去远行,分别在即,诗人却一点也不觉得悲伤,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席他乡送客杯。 (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2.感情朗读。 四、读题,解题。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 2.师生交流。 ( 1)九月 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九月九日登上望乡台,好客的人,频频举杯劝我开怀。 ( 2)人 情 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他们怎知我客居他乡的痛苦,却奈何痴情的鸿雁在此时从我的家乡翩翩飞来。 3.练读诗句 ,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五、拓展延伸。 积累思乡、送别的古诗。 《绝句》教案 一、学习目标 利用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读懂古诗。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并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设境激趣 板书课题 背景简介 课前,刘老师布置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或有关杜甫大诗人的资料,谁找到了,愿意把他找到的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他一生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那时 ,一场战乱刚过,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师简介 “ 安史之乱 ” )杜甫写的这首诗就是反映当时太平环境下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点明学法。 点明学法 师:平时我们学一首古诗,大体分几步。 (师生齐说五步骤。 ) [第一步、读准字音。 第二步、感受意境。 第三步、理解古诗。 第四步、读出感情。 第五步、背诵默写。 ]今天,我们就按这五步骤来学习《绝句》。 读通古诗 (自由朗读这首诗 同桌互读互评 指名读 评议。 ) 小组交流合作 三、理解古诗,交流汇报。 四、感受意境。 选择方式,感受诗意 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 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展示学生作品、小结 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 描述意境 学生用描述的方式来感受诗境。 (学生说) 五、读出感情。 自由朗读 师:多 美的一幅画面啊。 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些美表现出来吗。 (先自己读一读 读给小伙伴们听 指名读) 录音范读 感情朗读 师:是啊。 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 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 六、背诵、识字、默写。 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 (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识字 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 在默 写之前,我们先来识记诗中的三个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生字的。 默写古诗 《 江南逢李龟年 》 教案 教学目标: 感悟诗的意境, 了解 诗 歌 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 1, 导入学习,读懂诗意 2, 深入学习,体会诗人是怎样以乐写哀抒发感情的 3, 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 初读,注音并学写生字词 ( 1) 自己读 ( 2)注意字的写法 ( 3)需要理解的词语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检查预习情况: 三 . 朗读诗句 , 体会诗人是怎样以乐写哀抒发感情的 1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2 结合诗句和两个人饱经沧桑的经历,说一说,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和李龟年相遇的。 “落花时节”相遇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3 诗人见到故人的时候,对往事是怎么回忆的。 这与诗人此时的心情又什么关系。 四,有感情的朗读 ,理解诗意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诗的前 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恋;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五 .背诵,默写古诗 《乌衣巷》教案 教学目标: 1 背诵《乌衣巷》 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小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 1 课时 四、作业 把乌衣巷繁荣时的景象写一写,画一画。 《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自学生字新词,学会 3 个生字“鉴”“徘”“徊。 教学过程: 一、探求新知: 范读《乌衣巷》,要求:听老师读,注意老师的语气。 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 ( 1)生:朱雀 /桥边 /野草花,乌衣 /巷口 /夕阳斜。 旧时 /王谢 /堂前燕,飞入 /寻常 /百姓家。 师:(指导)朱雀桥是一座桥名,应连读为朱雀桥边。 ( 2)生再读(略) 学习一类字 再读古诗,质疑 指名质疑:巷 堂 谢 斜 旧时 寻常 小组合作解疑 师:下面小组同学借助工具书,结合诗句给这些字词选一个最适当的解释(小组互动学习) 指名汇报 巷:狭窄的街道 堂:高大的房屋 谢:姓 斜:斜挂着 旧时:从前 寻常:平常 看图再读古诗,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自由说) 指名说 师板画 1师:乌衣巷、朱雀桥一带是当年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居住的地方,如今,这两家的燕子却飞到了平常的百姓家去了,说明什么。 师:如今的王谢两家,房前都长了野草(指板画)说明了什么。 师:对,王谢两家现在已经落破无人居住,所以燕子飞不进去才飞到百姓家去了,作者通过野草、夕阳、燕子反映贵族家庭的落破,表现出今昔苍桑。 这种以平常事物来反映时代变迁的写法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1再读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的景色。 谁是关键。 师:大家同意他们看法吗。 生:同意。 二、练习 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 ( 2 人)一起读。 知道作者吗。 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 向大家介绍一下。 能用“熹”组词吗。 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 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检查预习情况: ( 1)这首诗中有 3 个生字,都认识了吗。 指名认读。 (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 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 “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 (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你说得错。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 是的 ,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 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前两行。 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 你知道吗。 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 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 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 1)小组讨论 ( 2)指名交流 ( 3)看来这池塘 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 (板书:头脑 灵活) (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 所以题目是(生读) (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 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 同学 们,这样行吗。 (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 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 ,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 .突然 ,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 ,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 (生齐背) 你记住这首诗了吗。 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千古名句。 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也是千古名句。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全班交流,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