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摘要:

施高技术攀登计划,围绕优势产业领域,以及前沿性产业领域,集中突破 100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核心关键技术。 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科 技成果向规模产业转化,鼓励企业对自主拥有、购买、引进的专利技术等进行产业化,推动更多的 “江苏制造 ”向 “江苏创造 ”提升。 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积极吸引国家级科技资源向江苏布局,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学研究专项,显著增强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以中小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 — 12 — 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幅度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进一步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发明专利的水平。 加快建立吸纳整合境外优质创新资源的新渠道、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利用境外创新资源的能力。 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订。 支持企业通过并购、专利购买、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提高技术攻关的组织程度,大力推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改革,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研院所创新活力。 实施科技平台推进工程,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实行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全覆盖,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推动人才、技 术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 “四大平台 ”建设水平。 到 2020 年,新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50 个,为创新创业提供共性技术、工具软件、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科技情报等配套技术服务。 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产权 — 13 — 交易、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信息发布和产权交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推动省内高校院所普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市、县普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力争实现全 覆盖。 构建省级科技创业投融资联盟,积极引入创业投资,拓展科技金融服务范围。 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和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提供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创业咨询等配套服务。 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布局。 支持南京开展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选择创新需求迫切、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基础较好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区域,探索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建设市、县及 乡镇三级创新体系,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第二节 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 提升发展高新区。 充分发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作用和资源集约利用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优化平台服务功能,加快研发和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打造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型核心园区。 推动股权激励、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等政策在园区的先行先试。 支持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开放实验室等综合性研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到 2020 年,高新区 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 20%。 鼓励发展专业园区。 引导各类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彰显特色优势,重点围绕纳米技术、物联网、生物医药、无线通信、清洁能源、环保装备、文化创意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形成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园区。 加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科技创业园建设,催生一批高科技产业新业态,促进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持续涌现。 加强园区资源整合,推动服务内容和运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和孵化效率。 加快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 务条件 — 14 — 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和管理。 到 2020 年,全省各类创业园区孵化面积实现翻番,孵化高科技企业 ,单位产出效益大幅提高,成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最活跃的载体。 第三节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探索建立科技金融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鼓励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公司、科技 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融资债券,吸引境内外优秀基金管理团队,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全省创业投资规模超过 2020 亿元。 拓展投融资渠道,支持更多的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发展壮大。 推进科普场馆建设,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完善和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 加大政策实施力度,确保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位。 强化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 完善科技成 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推进技术入股和参与分配。 提高科技中介组织服务水平,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市场化和社会化。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快知识产权示范省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管理,积极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研制产业技术标准,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技术和产品标准,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能力。 “十二五 ”期间,全省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保持全国前列,到 2020年,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达到 10万件 ,商标注册总数达到 44万件,作品著作权登记总量达到。 第六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 — 15 —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向研 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规划引导,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形成江苏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 重点实施 3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 500个以上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形成 20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 发展 30条新兴产业链,建设 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培育 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 点企业、 500家创新型骨干龙头企业。 到 2020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倍增,到 2020年,超过 5万亿元,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 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核电装备产业及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集成系统与设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生物质能发电机组和核电装备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 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 10 类材料,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产品基地和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确保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重点培育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药、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十大产品集群,努力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 — 16 — 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及环保工程设计等产业,建成全国 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 重点发展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产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生物医药、动漫创意、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外包服务。 ——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集中建设经济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十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培育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产业,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城市建设,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研发、生产和应用先行区。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及高 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电控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装备、轨道交通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吨位工程机械等,加快提高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向大型化、成套化方向发展。 ——光电产业。 重点开发新型光纤光缆和光电器件,加快新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