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红色武平内容摘要:

2 小时,钟部被击溃。 红十二军击溃钟绍葵部,克复杭武县城的伟大胜利,受到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高度赞扬,他特为《红色中华》撰写社论。 指出:这是革命战争的新胜利,是闽西苏区的新局面。 同时,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也来信称赞。 七 、 武平苏维埃府遗址:桃溪、亭头 “三 苟居 ”等( 1932 年) 1932 年 2 月,红十二军克复武平县城后,县革委会恢复于武东陈坑。 为了适应是时局的需要,县委、县革委会(后改为县苏维埃)由陈坑迁至桃溪亭头,县苏办公地址设 “三苟居 ”,县政治保卫局驻 “西北第 ”,县政治保卫队驻 “择仁居 ”,县邮政局驻 “红色饭店 ”,县监狱设在化育学校(原址已毁,现亭头小学内坪),军事部、裁判部驻 “宝寿居 ”(后迁邓坊排上)。 1932 年 3 月 18 日省苏成立后,即指示要全力去巩固杭武的工作,决定由省苏副主席阙继明率领一个由 20 余人组成的工作团进驻武北,协助县委、县革委会恢复发展苏区 工作。 此后,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轰轰烈烈。 罗明同志(省委书记)回忆当时情况说: 1932 年间的武平武北,各项工作都很好,各种组织都有,非常景气,真是一片火红的世界。 八 、 王良将军牺牲地址:大禾乡大禾村天灯下 王 良,红军东路军一军团四军军长。 1932 年 3 月,在中央苏区江口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来了建立农村根据地,发展革命战争的正确意见,被一些领导拒绝后,红军组成东、西两路军。 东路军入闽后,毛泽东根据闽西敌我形势,建议东路军攻取漳州,得到苏区中央局周恩来的支持,并于 4 月间攻占龙岩、漳州两城, 1932 年 6 月初, 东路军在胜利完成战略任务后,离开漳州,经龙岩、上杭等地区,渡过汀江后,分五路进入我县。 毛泽东率东路军指挥与红一军团第四军,从上杭回龙经羊牯进入武北小澜,红军经过大禾村时,军长 王 良和一警卫战士在天灯下附近观察敌情时,被藏在土楼的兰启观民团武装冷枪击中,不增幸牺牲,毛泽东等红花军领导闻讯后,强忍悲痛,再三叮嘱指占员要保护群众生命财产,于是红军只向土楼敌人开了一炮,以示惩罚,尔后,用红毛毯裹着王良军长遗体,用担架抬到会昌永隆召开追悼会后,进行安葬。 九 、 闽西红军独立第十师成立遗址:小澜水口下罗坝(砻口坝) 1932 年冬,国民党组织第四次年反革命 “围剿 ”面临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为加强军 12 事政治训练,集中兵力,统一口指挥遵照上级指示将原杭武独立团、武平独立二团进行整编,成立闽西红军独立第十师,于 12 月 16 日小澜村水口下罗坝召开成立大会。 独立十师成立后,在杭武交界的回龙、官庄和武北一带,配合主力红军,多次粉粹国民党进攻苏区的阴谋,同时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攻破许多 “土围子 ”,打通武北与武西的联系,即与新独立三师会师,转占赣南与武平之间。 随后,奉命编入叶剑英同志指挥的东南作战军。 十 、 帽村突围战战斗遗址:帽村、高 狮献帽、老鸦斗 1933 年 4 月,粤赣军区第三作战分区,由江西门岭迁至武平帽村。 分区及其直属独立团、主力红军二十二师、五七六师独三团,中央模范师第七团均进驻武平西北部,帽村成为中央苏区战略军事重镇。 1984 年 3 月 21 日,广东军阀陈济棠部独立一师第四团严团副率领六连兵力和钟绍葵等反动民团数千人,向粤赣军区三分区驻地帽村进犯,我三分区直属队和独立团一部、瑞金济南队、会昌模范营等红军和支前民工等近千人,遵照司令部和中央检查团领导的命令,分组撤进高狮献帽、老鸦斗碉堡进行反击。 上午十一时,钟绍葵部和救张团攻占卧龙桥 四、五、六、阵地,对分区挨近部构成严重威胁,思党四团千余人由向高狮献帽红军进攻,红军据有利地形,多次击退敌人进攻,直至弹药耗尽,守卫在六、七、四阵地的 120 多名勇士,纷纷跳出工事,与多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白刃战,用枪把、砖块、石头砸死敌人,有的用牙齿咬死敌人,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据守老鸦斗暗堡的红军,被敌人发现后,即遭重兵反复进攻,最后用迫击炮轰炸,我 15 名在碉堡外围的作战的战士在敌人炮弹下牺牲;紧接着碉堡上层又被炸开, 20 名红军战士及民工葬身火海;坚守在底层的 13 名红军战士,临危不惧、坚持战斗,机枪手倒 下了,马夫紧接上,重机枪烧红无水了,就撒尿代替 ……。 又牺牲了几位,直至一场倾盆雷雨,至敌人阵营慌乱,我剩下的七位红军勇士,乘敌人不备之际,冲出阵地,脱离险境。 十一 、 粉粹敌 “六路围剿 ”战斗遗址:象洞岗北水口 1948 年 1 月,蒋介石广州行辕设立闽粤边区 “剿匪 ”总指挥部。 2 月,国民党闽粤两省省主席在广州举行 “联防联剿 ”会议,决定将 “剿匪 ”总指挥部从广州迁至梅县松口,并指派涂思宗为总指挥,福建保三团陈辁为副指挥。 1948 年 1 月,中共粤东地委在丰顺马图召开地委扩大会议,针对闽粤两省当局的阴谋,决定由刘永生率领粤 东支队主力挺进杭武蕉梅地区,攻打蕉岭县城。 3 月 2 日,我粤东支队和独七大队一中队在民兵的配合下,顺利攻克蕉岭县城,给涂思宗一个下马威。 为挽回败局,当涂思宗得悉刘永生主力驻扎张天堂后,亲赴蕉岭县城再次部署扫荡,他他调动福建保二团、保三团和广东保安独一营以及梅县、武平、上杭、在在埔、蕉岭五县 “戡乱逢卫队 ”共十个中队(连) 1000 多人,分六路奔袭,企图围歼粤东支队于武平岗背一带。 通过战前分析,为了主动迎击敌人,我粤东支队和独七一中队秘密转移到岗背水口的透水坑,分别隐蔽在几个山头上,挖筑工事,建机枪阵地,据险以待。 4 月 13 日上午,六路进攻的保安团、自卫队从梅县松源、蕉岭黄佑、上杭中都、沙埔、武平象洞、将军地各个方向向岗背逼近。 上午九时许,粤东支队接到独七大队发现敌情报告后,刘永生、郑金旺等立即登山观察,面对长驱直入的 “薛营 ”,按既定方案布置战斗阵形。 10 时 30 分伏击战斗打响,击毙薛营的连、排、班长各 2 名、士兵 22 名,伤敌副营长以下 10 余,击散 60 多人,营长薛莜青率数人逃进岗背谢屋后龙山,经多宝石溜回松源。 其它五路兵马听到猛烈的轻重机枪声,中途撤回。 涂思宗精心策划的 “六路进攻 ”以惨败告终。 13 活动阶段 4: ( 1)、布置革 命遗址练习,巩固知识。 下图是一“重点红色旅游区”内的革命遗址。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图片所反映信息相符的是 A. 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B. 革命摇篮,领袖故地 C. 历史转折,生死攸关 D. 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1931 年,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了一桩让世人震惊的侵华事件,随后侵占东北三省。 要了解该事件的详细情况,我们最好参观 ( ) A.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B. 七七事 变纪念馆 C.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D. 八一三事变纪念馆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 70 多年前抗日将士那悲壮的歌声仿佛仍在永定河上回荡。 当年这里发生了 ( )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双十二事变 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 ,最理想的去处应该是 ( ) A. 武昌、 南京 B. 天津、北京 C. 延安、遵义 D. 上海、广州 某校打算暑假组织学生去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举办 夏令营 ,他们应该去 算暑假组织学生去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举办夏令营, 、某校打算暑假组织学生去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举办夏令营 ( ) A. 延安 B. 井冈山 C. 西北坡 D. 北平 在 “重走长征路 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历史场景时不应该出现的是( ) A. 强渡大渡河 B. 四渡赤水河 C. 过雪山草地 D. 井冈山会师 利用历史资料探究历史问题,首先要能够分辨史料、史料阐释、历史结论和历史评价。 以下各项是与三星堆遗址相关的内容,其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①考古发现的重要文物有青铜兽面具、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太阳轮 ②发掘出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玉石礼器、陶器及其加工作坊、古城墙、住宅遗址等 ③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当时的居民已掌握了一些手工业生产技术 ④三星堆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A.①② B.③ C.③④ D.④ 2020 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 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 铭文。 (丰 :国名, 般 :人名, 作 : 制作, 文祖甲 :对先辈的尊称, 尊彝 :泛指祭祀的礼器。 )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研究( ) ①西周分封制 ②当时的冶铸业 ③秦朝郡县制 ④隶书的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 2020 年 9 月,湖南省考古所在炭河离西周遗址南面约 200 米处,抢救性发掘出了西周、唐代、宋代遗迹。 在这些古代遗迹中不可能出土的文物是 ( ) A. 铁器 B. 纸张 C. 丝织品 D. 粉彩瓷 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类。 下列属于口述史料的是 ( ) A.西周编钟 B.宙斯神殿遗址 C.《资治通鉴》 D.《尼克松回忆录》 1 论述题 你知道的 武平红色革命遗址有哪些。 如何发展旅游资源谈谈你的措施和建议。 活动阶段 5: 武平风土人情 中山镇,在福建省武平县城西南隅 11 公里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生存的足迹。 公元736 年在此设武平镇以来,武平场、武平县、武平所、中山乡、中山镇 ,几经更迭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沿革在千年以上。 自中原风雨飘摇衣冠南迁以来,客家人多聚族而居,一村一楼多属同宗。 惟有中山,仅古时武平所城所在地今老城、新城、城中三村,面积不超 过两平方公里 ,却居住着百余家姓氏的居民 ,为全国绝无仅有。 究其缘由“百姓镇”始于客家人的南迁和武平所的设立。 中山古镇唐宋时就已是场、县治所在地 ,物阜民丰,有“小京城”之称。 南迂而来的客家人,纷纷聚居于此,成为中山姓氏复杂的一个因素。 古街、迎恩门、永安桥、相公塔、汉剧花灯是其典型特色。 中山古街, 曲径通幽依然泛着银白光泽,石砌巷道依然堆满昨日繁华,千年碾下的车辙依然依稀可辨,夹道的古屋难掩其昔日的风华,空气中弥漫着的古老气息,思绪飞越千年的悠思,心中涌动的是对客家先民荜路蓝缕的切切怀想。 从迎恩门进来,便是延伸 而出的千米古街,至今仍有数百古旧店铺沿街而立。 可以想见,当年武所中山是何等的喧闹与奢华。 富家少爷公子举着鸟笼儿,吹着口哨携着随意逍遥,摇摆而过;南来北往的商贾,就在这些店铺下散淡而坐,叫上一壶当地有名的中山绿,谈笑间一笔笔生意敲定;也有挑担走街穿巷者,大声吆喝着走过,那飘过的中山肉丸的浓香,叫客人根本迈不开步子,忍不住掏出几枚铜板,一尝尽兴。 古镇的喧闹是有缘由的。 这里是唐宋时代福建武平的场治、县治所在地,素有“小京城”之称。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置汀州后,在武平境内设武平、南安二镇,中山为武平镇治所 在地。 南唐保大四年( 946 年),并南安、武平二镇为武平场,这里为场治所在地。 北宋淳化五年( 994 年),升场为县,最初县城也设在这里。 行走古镇,最令人乐于探求的是神奇的“百家姓”奥秘。 中山古城这人不逾万、户不盈千、方圆不过两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居民却有 102 姓之多,在全国客家村落实属罕见姓氏奇观。 这里的姓氏门额氏联是当地一大文化特色,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每逢节庆喜事,各家各姓,均在大门贴上姓氏门额氏联,表达念祖追宗、饮水思源之情。 这里的客家先民从中原来,一路跋涉 至此,成为辗转南迁的中转站。 客家人重源崇正,时时 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于是,客家以追念祖先为目的姓氏堂号便被刻于门楣。 熟知客家历史的人们,只须看一眼堂联,便知道这家姓什么,从哪里来了。 历经迁移、驻军和战乱,最终形成五湖四海、兼容并蓄的“百姓镇”此一独特奇观。 另一奇特人文景观也常引人注目,那就是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客家“方言孤岛”的“军家话”,那是当年落籍中山的古代官兵使用的方言,相沿数百年至今不变,并没有被当地客家方言同化。 迎恩门,踏破一路细碎的历史云烟,品味着弥漫千年的风风雨雨,流连于中山古镇千米 15 石板路,目光总会不期然地穿透硝烟散尽的迎恩门, 思绪总是情不由衷地飞越千年百年,直到天地连接处。 时候的迎恩门,已经全然没有了昨日的辉煌,时势的变迁,战火的蹂躏,人为的浩劫,使它只剩了孤零零的一座城门,兀然伫立着,如同一个孤寂的汉子,一个千百年不灭的英魂,傲然挺立笑傲人生,回望千年的痛与爱。 它代表一个古老城市,它代表了一个血火交融的时代,它代表了一个奋进不息的千年。 曾经有过的绚烂岁月和它经历的苦痛,告诉我们它是一座古城,是一座不屈的城,是一座充满牺牲血泪的城。 它在回想当年的辉煌么。 这里,明朝时期它的身后可是先后筑有武所中山老城、片月城和新城三座城池,武所城 故有“三城”之称。 弹丸之地却拥有三城,恐怕哪里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