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内容摘要:

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 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 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 “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 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六 、小结 11.敬畏自然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注音。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教案 21 2.解释 词语。 二、导 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 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 )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 (理由: 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 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 (二 )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 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 ?(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 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教案 22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 (一万年后 )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 (或者本文不可笑, 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 ?(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 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 (学生交流看法。 )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 ,大自然也是一样 ?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 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 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教案 23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 四 小结 12.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 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注音。 2.解释 词语。 二、导 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 )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教案 24 (二 )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 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要求读出感情 )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训练复述能力 )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 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 )学习对比的写法。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 ?请找出来。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 “„„荒漠是大地裸露 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 五、探究活动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 20 岁 (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 从 20 岁~ 60 岁 (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 从 60 岁~ 100 岁 (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 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 七、小结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教案 25 13* 旅鼠之谜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旅鼠的特点。 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注音。 2.解释 词语。 二、导 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1.哺乳动物却有和细菌相似的繁殖能力。 2.能够根据条件控制繁殖。 3.达到一定密度 就自然吸引敌人来消灭自己。 4.周期性的进行“死亡大变迁”。 5.只往西、往北,往海里死亡。 四、探究活动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教案 26 (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 旅鼠有这种本能。 )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 ?为什么 ? 3.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4* 大雁归来 教学目 的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注音。 2.解释 词语。 二、导 入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互相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 )提问: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教案 27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 )提问: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 200 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 200 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 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五、品味语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教案 28 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达 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六、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七、小结 15.喂 —— 出来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 重点、难点 :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注音。 2.解释 词语。 二 、导入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 —— 出来”是什么意思 ? 四、学习课文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教案 29 1.故事真否 ?(否。 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 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 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 4.为什么题目用“喂 —— 出来 !”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 地球已经拥挤。 ) 5.洞是比喻 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 ?各有什么表现 ?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 ?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 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 ?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 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 (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 六、小结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教案 30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