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焊接通用工艺规程内容摘要:

钢丝,以免损坏钳口。 镊子: 主要用途是摄取微小元器件;在焊接时夹持被焊件以防止其移 动和帮助散热。 旋具: 又称改锥或螺丝刀,分为十字旋具、一字旋具;主要用于拧动螺钉及调整可调元器件的可调部分。 清洁海绵:去除烙铁头氧化层的专用海绵,使用时海绵必须加水。 焊接材料 焊锡丝的合金类型: 或 Sn63Pb37(应符合 IPC/EIA JSTD006 标准要求)。 助焊剂:手工焊接操作,应得到批准后方可使用外加助焊剂,需要使用外加助焊剂的情况通常如下: 1) PCBA 返工、返修时 ; 2) 设计缺陷 ; 3) 焊接 件可焊性差。 4) 注 1:选用的助焊剂应当符合 IPC JSTD004 的要求,助焊剂原 料活性等级必须为 L0 或 L1:松香( R0),合成树脂( RE)或有机的( OR),只有 L1 活性等级的助焊剂可以用于免清洗焊锡丝。 5) 注 2:当外涂 的助焊剂与含有助焊剂芯的焊料一起使用时,两种助焊剂应当相互兼容。 清洗剂:清洗剂必须和前道工序所利用的焊膏、助焊剂相兼容。 使用水性、半水性或者溶剂进行清洗。 6 焊接质量控制 各控制要点应当在相关工艺过程控制文件或检验文件上有所体现。 控制要点 控制要点主要有: 焊接工具的参数选择控制。 焊接时间和温度控制。 操作控制。 焊接材料控制。 控制方法 焊接工具选择正确 (参见 章节) 烙铁头的长度、直径、 烙铁头形状的选择 图 71 烙铁头直径的选择 如图 71,烙铁头直径应当与焊盘与元器件引脚相匹配,略小于焊盘直径为佳,这样有利于烙铁头热量的传输和方便操作并避免对 PCB 和元器件造成损害。 图 72 烙铁头长度的选择 如图 72,烙铁头长度越小越有利于热传导。 图 73 烙铁头形状的选择 如图 73,图中 A 所示烙铁由于烙铁头顶部为直线,不容易导致镀层的堆叠,热传导效率优于图中 B 所示烙铁。 焊接时间及温度设置 焊接时间 由实际使用决定,以焊接一个锡点 ~3s 最为 适宜。 直插 器件 ,将烙铁头的实际温度设置为( 315~335℃ )。 表面贴装 器件 ( SMD),将烙铁头的实际温度设置为( 310~330℃ )。 对于 特殊物料,需要特别设置烙铁温度; FPC(软性线路板 /软板 ),LCD(液晶 )连接器等要用含银锡线,温度一般在 290℃ 到 310℃ 之间。 焊接大的元器件 引 脚,温度不要超过 350℃ ,但可以 适当 增大烙铁功率。 操作控制 预热接触位置:烙铁头应同时接触要相互连接的 2 个被焊件(如焊脚与焊盘),烙铁一般倾斜 45176。 , 应避免只与其中一个被焊件接触。 焊接时避免用力过大,只需用烙铁头 轻触两被焊件即可,用力过大会产生白斑、焊盘翘起等焊接缺陷,如图 74 所示。 用力过大 白斑 焊盘翘起 焊盘凹陷 图 74 焊接时用力过大产生的焊接缺陷 焊接操作必须使用焊料热桥 , 搭建焊接热桥过程如图 75 所示: 焊锡丝靠近引脚 烙铁头熔化焊料 焊锡丝移到另一 移开焊锡丝和烙 形成热桥 侧 铁完成焊接 图 75 焊接热桥的工艺过程 避免不必要的修饰或返工。 不必要的修饰和返工会增加焊料的加热时间,使脆性的焊料金属化合物层变厚,使焊点更容易发生断裂而失效,如图 76 所示。 图 76 焊料金属化合物层 焊锡丝 的 规格 焊锡丝的直径 要 与焊盘直径相匹配,近似等于焊盘直径的 1/2 为佳。 7 焊接质量判定 典型焊点的形成及其外观 图 81 典型焊点的外观 参见图 81,从外表直观看典型焊点,对它的要求是: 形状为近似圆锥而表面稍微凹陷,呈漫坡状,以焊接导线 为中心,对称成裙形展开;虚焊点的表面往往向外凸出,可以鉴别出来。 焊点上,焊料 的连接面呈凹形自然过渡,焊锡和焊件的交界处平滑,接触角尽可能小。 表面平滑,有金属光泽。 无裂纹、针孔、夹渣。 焊接中的引脚末端可辨识,最大引脚伸出长度为。 焊接质量的 判定 (依据 IPC- A- 610D) 焊点润湿 目标 可接受 不可接受 •焊点表层总体呈现光滑和与焊接零件由良好润湿 ; 部件的轮廓容易分辨 ; 焊接部件的焊点有顺畅连接的边缘 ; •表层形状呈凹面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