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论文内容摘要:

刚果红 琼脂 20g 水 1000mL pH ( 2)涂布平板 释倍数分别为 10 10 107的样品溶液涂布到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 37℃培养 3— 4 d ( 3)菌落形态观察 选取一株生长较好的白色菌株 (菌 1)和一株粉红色菌株 (菌 2) 和一株水解圈非常明显的菌株 (菌 3) 和一株 黄色 真菌 (菌4) 进行划线分离。 ( 4) 划线分离 将步骤 (1)中的鉴别培养基加热熔化后倒入 4 个无菌平皿中,凝固后,用接种环挑取 (3)中 4 种菌落在平板培养基上作连续划线。 划线完毕后,盖上 皿盖,倒置于温室培养,至长出单菌落。 2. 革兰氏染色及菌种保存 1. 革兰氏染色 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 1884 年由丹麦病理学家 Christain Gram 氏创立的,而后一些学者在此础上作了某些改进。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先用初染剂结晶紫进行染色,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乙醇 (或丙酮 )脱色,最后用复染剂 (如番红 )复染。 经此方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使细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 (红色 ),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 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 PH 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 PH 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 — 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 所需仪器或试剂:菌种 1, 2 的平板培养物、革兰氏染色液(结晶紫碘液,番红染液)、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蒸馏水等。 操作步骤: 制片(涂布、干燥、固定)→结晶紫初染 1— 2min,水洗→碘液媒染 1min,水洗→乙醇脱色 30s,水洗→番红复染 1min,水洗→干燥→镜检,油镜观察。 镜检结果见表 1 和图 4。 表 1 革兰氏染 色结果 ( “ +”表示阳性,“ — ”表示阴性 ) 阴性 /阳性 白色菌 (菌 1) — 粉色菌 (菌 2) + 水解圈菌(菌 3) — 黄色菌 (菌 4) + 图 1 黄色菌 (菌 4) 图 2 白色菌 (菌 1) 图 3 粉色菌 (菌 2) 图 4 水解圈菌(菌 3) 2. 菌种保存 斜面( CMC 培养基: NaCl , MgSO4 7H2O 、 KH2PO4 、 、 K2HO4 、CMC15g、( NH4) 2SO4 、 — 、水1000mL。 配好后, 灭菌 121℃ , 20min) 马铃薯 培养基( 马铃薯 20g、。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