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减隔震技术措施-昆明建设信息网内容摘要:

冲切和局部承压,加密箍筋并根据需要配置网状钢筋 ; 4)对 剪力墙 或砌体构件的结构 ,应在隔震层设置 有支承的 转换大梁。 支承的 转换 大 梁 , 应有足够的刚度以约束剪力墙底部的平面内和平面外转动变形,且应满足 规范对转换梁 抗震 措施的相关要求 ; 5) 一、二、三、四级框架结构的底层 ( 隔震层 的 上一层 ) ,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 、 、。 底层柱纵向钢筋应按上 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隔震橡胶支座 拉应力验算 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 , 拉应力不应大于 1Mpa。 隔震层以下结构设计 1)隔震层的支墩、支柱及相连构件,应采用隔震结构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承载力矩进行承载力验算。 其中,底部竖向力P 为罕遇地震作用设计组合工况下产生的轴向力。 水平力 Vx和 Vy为罕遇地震作用设计组合工况下产生的 X 向、 Y 向水平剪力。 下支墩底部产生弯矩计算可参照公式( ) )2(2 tHVUPM xxx ????? ( ) )2(2 tHVUPM yyy ????? ( ) 其中, Ux、 Uy 为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产生的水平位移; H 为隔震支墩的高度, t 为隔震支座高度; 2)隔震层以下的结构(包括地下室和隔震塔楼下的底盘)中直接支承隔震层以上结构的相关构件,应满足嵌固的刚度比和隔震后设防地震的承载力要求,并按照罕遇地震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 隔震层以下地面以上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表 ; 3)当隔震层下部直接与基础相连时,应设置地梁保证基础之间的有效拉结,增强隔震层下部结构的整体性。 另外可结合防水、防潮等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设置平面内刚度较大的刚性地坪或结构板; 4 4)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甲、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直至全部消除液化。 对丙类建筑宜适当提高抗液化措施。 上部结构抗震措施 隔震后上部结构 的抗震 措施 ,可 根据 水平 向 减震系数 的大小 进行适当的降低。 当 水平向减震系数大于 (设置阻尼器为 )不应降低隔震 后上部结 构的 抗震措施 ; 当 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 (设置阻尼器时为 ),可适当降低隔震 后上部结构 的 抗震措施 ,但降低 的要求 不得超过 1度,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措施不应降低。 此时,对砌体结构,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附录 L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隔震层连接部件相关要求 1)隔震层连接部件(如隔震支座或抗风装置的上下连接件、连接用预埋件等)应按罕遇地震作用进行强度验算,且应能传递罕遇地震作用下支座的最大水平剪力和弯矩; 2)与隔震支座连接的梁、柱、墩等应考虑水平受剪和竖向 局部承压,并采用可靠的构造措施,如加密箍筋并根据需要配置网状钢筋; 3)外露的预埋件应有可靠的防锈措施。 预埋件的锚固钢筋应与钢板牢固连接,锚固钢筋的锚固长度宜大于 20倍锚固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 250mm。 抗倾覆验算 当隔震结构的高宽比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20中的相应规定时,应进行抗倾覆验算,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隔震房屋抗倾覆验算包括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和隔震支座承载力验算; 2)进行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时,应按 罕遇地震作用计算倾覆力矩,并按上部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抗倾覆力矩,抗倾覆安全系数应大于 ; 3)上部结构传递到隔震支座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考虑倾覆力矩所引起的增加值; 4)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不宜出现拉应力,当不可避免出现拉应力时,不应超过 1Mpa。 给排水设计措施 隔震建筑在进行给排水的管道设计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 1)当隔震建筑给排水管道穿越隔震层时,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适应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对水平位移的要求; ( 2)柔性连接管道的水平变形长度应不小于 d,其中 d为罕遇地震作用下水平位移的 ;如图 1所示: 5 图 1 给排水管道穿越隔震层时的要求 ( 3)管道距柱或墙距离小于 d时,刚性管道不得超过隔震层梁底; ( 4)柔性连接管道的材料可选择不锈钢或橡胶等。 电气设计措施 隔震建筑在进行电气设计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 1)隔震建筑电气强、弱电电缆及导线穿越隔震层时,应采用柔性电缆及柔性导线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适应隔震层在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