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内容摘要:

解和参与程度不够。 具体表现为:一是候选人的提名和确定过程不够规范。 在实际中,提名讨论的过程往往被简化。 有些地方在提名前就“吹风”或“暗示”,指定范围。 尤其是提名后的讨论,范围较小,时间较短,多由单位领导干部讨论决定,选民知情度不够。 二是对候选人的介绍过于简单,重工作经历和职务变动,而 忽视工作能力、业绩、群众反响尤其是参政议政的能力等方面的介绍,使选民对候选人的情况不甚了解,也无从了解。 三是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及与此相关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主要是代表联系选民的主动性不够,也不及时。 结果是代表的工作不为选民了解,选民对代表的监督也难以操作和落实。 这不仅影响了代表的形象,也使选民对选举的热情降低。 制度和程序上的上述缺陷,也为一些违法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观念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过去的“政治挂帅”已让位于今天的 “以经济为中心”,重视经济和经济效益成为社会的共识。 由此也使得不少人甚至某些干部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强调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对政治的决定作用,而未看到政治对经济的服务、促进作用。 因而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政治生活不够重视,参与热情不高,怕政治活动影响了经济发展。 几年一度的换届选举也就变了味,怎么省事、省时就怎么搞,只要保证不误工、不停产就行,选谁都无所谓。 尤其是一些外出人员多的地区和工作流动性大、地点分散的单位,更是如此。 这样,代填、代投选票,或是草草了事乃至不选而投票便不可避免。 某些问题影响选民对选举的态度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复杂而具体,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基层干部缺乏为群众服务、为群众办事的责任感,甚至劣迹不少,使干群关系紧张,隔阂较深。 尤其是一些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问题,往往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越积越多。 这自然影响到群众对干部和基层政权机关工作的看法,也影响到群众对政治生活、政治活动的态度。 群众对选举的回避、观望、冷漠和缺乏热情,也使一些人在选举中有机可乘。 一位暴发户就曾以村干部未解决好群众吃水问 题为由,在选举镇人大代表时公开收买选票,群众却并不反对,甚至附和。 、透明度不够 公开性是现代民主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前提。 列宁讲过,完全的公开性是广泛民主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可笑的”。 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广泛性、真实性,不仅在于公民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并有可靠的物质保障,而且在于这种参与和管理是建立在政治体系运作的公开性基础上的。 它要求整个政治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运作过程都应公开。 只有如此,公民才能真 正行使其各项权利。 但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政治体系运作的公开程度依然较低。 就选举来说,一方面,尽管有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实行人大代表的差额选举和县以下代表的直接选举,使选举的公开性、透明度有所增强,但公开性主要体现在投票活动上,而投票前的候选人提名、确定等一系列活动不够公开。 另一方面,从选举后的情况看,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不够公开,诸如干部任免,重大公共事务的决策等,普通公民既不能及时知道,也无从施加影响。 选民甚至对自己选出的人大及其代表的活动都不甚了解,更何况由代表选出的一府两院及其 工作人员的活动。 正因为如此,背地里跑官要官、行贿受贿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