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论文正文内容摘要:

年末城镇化率达到 %。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 30%~ 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 可见,我国农村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 3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 主要 问题 及其原因 农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9 1952年一 1992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12%,工业占社会总 产值的比重从 %增长到 %,但同期城镇人口平均增长率只有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 %上升到 %, 40 年仅提高了 14个百分点 [10]。 根据钱纳里建立的世界发展模型提供的数据,世界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一般的发展经验是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达到 8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普遍达到 40%以上水平,中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水平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据测算,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比工业化率低了 12 个百分点,过低的城市化水平,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极为不利 [11]。 小城镇经济结构转换滞后。 发展建设小城镇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城镇建设出现的问题制约着农村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主要问题如下: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小城镇一产比重下降,二产比重提高,三产比重提高不明显,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未形成联动,脱节现象普遍。 同时小城镇就业结构的转换也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 虽然前些年很多地区开展了撤乡并镇行动,小城镇的管理范围和城区规模有所扩大,减少了建成区附近的 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体制上的阻力。 但是小城镇人口规模仍很小,远不能发挥聚集效益,土地集约程度不高,非农人口比重业无大幅度提高,农民工“两栖性”较强。 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吸引力较小,缺少真正懂市场和经营管理的大批人才和企业家及有一技之长的科学技术人员,小城镇的政府也缺 10 乏专门的规划人才。 现行的财政金融体制使得小城镇缺乏必须的建设资金。 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还存在投资环境差,市场开拓不力等问题,缺少吸引区域资金的优势,削弱了小城镇的发展力量。 基础设施差,规划和措施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基础行业,其完善程度直接决定城市现代化水平。 由于城区的急剧扩张,使得城区中心地带人口急剧向城乡结合部迁移,农村地区人口规模急速增长,造成基础设施承载力薄弱的矛盾加剧。 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村与村之间投入不平衡,规划与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为:道路狭窄,布局零乱,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排, 绿化、亮化跟不上。 目前,农村居住建筑以宅基地为界,建筑体量偏小、建筑布局破碎,土地利用不经济。 农民往往建新不弃旧,使得建筑新旧混杂,缺乏规划引导,居住与工业用地混杂,居住环境恶劣,成为典型的“城市里的村庄”。 农村城市化 建设 资金短缺。 资金是决定农村城市化、城镇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劳动和资金的投入,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当中由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不高,只能依靠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也需靠资金的支持。 同时 增加对农业生产设施、农村基础建设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这显然 也 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前提。 据农业有关资料,到 2020 年我新农村建设需要新资金约 150000202000亿元人民币。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动主体基本上 11 是政府。 由政府负责市政建设、工商业管理,提供所需资金。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倡异投资主体多元化,但主要还是由政府投资基础建设,其他投资比例不大,没有形成良好的城镇建设经费筹集、运行、使用机制和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单靠政府财政支持农村城市化建设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寻找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村城市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 对策建议 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走市场推动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主导作用,尽可能地将基础设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从公益型转为经营开发型,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城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血液”。 解决农村城市化推进中的资金问题,一是要加人各级政府对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投资力度,主要是加人各级财政支出中城市资金的份额。 一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用于推动农村城市化建 设。 三是培植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充分利用户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来源。 首先,要实现政府投资职能的转换,一般竞争性项日的投资主体要由政府转换为企业和个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建设领域。 其次,要激励和引导企业与个人向市政建设投资,要进行制度创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类投资者向市政建设投资的积极性,拓展农村城市化融资渠道 [1]。 总之,在城市投资、建设、管理等方而都应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 ,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建立农村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制度。 12 城市化进程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的 交易主体具备点多面广线长,贴近农户、深入农村的优势,就资金投入来讲,尽管单次信贷成交数额相比城市可能并不庞大,但是需求分散且广泛,且农民和不成熟的中小企业都是典型的高监督成本的融资对象,如果实行全面的事后监督,其贷款收益往往不足以弥补其监督成本,加上政策因素影响,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严重,极易造成金融机构效益低,引起金融机构“收款难”,农民“贷款难”的恶性循环。 因此,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大。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保障体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信贷担保机制。 对于农村中小企 业的信贷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与地方政府相配合,建立适宜的信用担保体制。 一方面,在自愿参与的前提下 ,构建农户联保、个体工商户联保、企业联保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从财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