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格式内容摘要:

仅限为谷雨前 21 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 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 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 ,特色鲜明。 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 “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 ”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 “五教 ”。 五教即 “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 定 “五礼 ”。 五礼即 “吉、凶、宾、军、嘉 ”。 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 “饮食、男女 ”之礼。 创 “五刑 ”。 五刑即 “甲兵、斧钺、刀锯 、钻笮、鞭扑 ”。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 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 “五刑 ”,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 立 “九德 ”。 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 22 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 皋陶制订的 “九德 ”,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 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 亲 “九族 ”。 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 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 “九族 ”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 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 献。 那时,部落林立,号称 “万国 ”,信仰、习俗不一。 他倡导并施行的 “五教 ”、 “五礼 ”、 “五刑 ”、 “九德 ”、 “九族 ”,对于加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 系和融合,促进国家的产生,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皋陶思想是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皋陶是东夷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 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 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 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 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 唐玄宗 23 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 743 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 为了纪念皋 陶,后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 皋陶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六安城东,顶有黄栗树一株,形若伞盖,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书古皋陶墓。 唐代诗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苏轼等曾为皋陶墓赋诗、撰文。 皋陶祠位于墓北 35m,系清乾隆年间修建,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重建。 为了进一步弘扬皋陶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目前正在规划兴建皋陶陵。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 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 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来加以概括。 徽州,公元前 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建制县,明清时更为昌盛。 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 文化界召开了多次全国徽学研讨会以及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 24 家学者踊 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一位老徽学研究者对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 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 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 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 宋徽宗宣和三年 (公元 1121 年 )改歙州为徽州。 在此后的 866 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 至 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 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剧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 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 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 ,产生了京剧。 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 社班有 47 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徽州的建筑集徽州山 25 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 显得富丽堂皇。 徽州壁画即徽派建筑壁画,是壁画的一种,所谓壁画,就是绘在壁面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壁画有岩画、洞窟壁画、宫廷壁画、墓室壁画、寺观壁画和民居壁画等。 岩画如内蒙古阴山岩画,洞窟壁画如敦煌莫高窟壁画,宫廷壁画如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墓室壁画如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寺观壁画如北京郊区的法海寺大雄宝殿中的壁画《帝释梵天图》,民居壁画如徽州壁画。 徽州壁画就是当地百姓俗称的墙头壁画,集艺术性、对称性、思想性为一体,广泛描绘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门楼、窗檐上下,和 篇五:安徽地域 文化课程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 课程学习报告 26 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2020年 6月 20日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徽州民俗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 “水口 ”。 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 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 “水口园林 ”的发展。 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 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 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 27 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 坡阶地上。 缓坡阶地上的村落 2 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 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 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 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 ,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 “四水到堂。 ”意为 “财不外流 ”。 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 ,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 ,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 则将它放在中间。 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 中堂两侧是对联,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 “人居环境 ”,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 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 如徽派 28 古建筑, 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 徽州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 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 3 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 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泗州戏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 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 “猎户腔 ”和 “太平歌 ”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 “拉魂腔 ”泗州戏。 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 29 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泗州戏 原称 “拉魂腔 ”,又叫 “肘鼓子 ”。 叫它 “拉魂腔 ”,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 叫它 “肘鼓子 ”,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 “肘鼓子 ”是由 “周姑子 ”演变来 4 的。 早先,在山东有邱、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把当地许多动听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 “太平调 ”、 “猎户腔 ”等揉合成一种新的民间说唱,又分别传说到皖北、鲁南、苏北,后来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 单说当年邱门老师邱哥,单枪匹马到安徽泗州一带演唱。 由于他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随和,很是招 人喜爱。 他走村串户,上集赶会,许多男女老少跟着瞧、撵着听,直唱得人们魂不附体、忘了寝食。 这一天,周家集有个姓周的大户人家为小姐过生曰,请邱哥去 “唱堂会 ”。 他在客厅唱,周家老爷起先只准小姐在绣楼上听。 哪知,小姐听着听着就下了楼,来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听。 由于这位小姐平时爱好抚琴吟诗,所以她一边听、一边就能跟着邱哥唱。 大概是 老爷和客人们都听迷了,小姐来了他们也没发现,一会儿唱完了,小姐除重赏他外,还在银包里偷偷夹了一只玲珑剔透的 “玉斑鸠 ”(戴在手指上的玉器)。 从此,这位周家姑娘经常和丫鬟一起偷跑出去听戏,还经常 30 把 自己的 “私房 ”资助给邱哥添 “行头 ”、 “买乐器 ”,这样一来二往,两个渐渐地蒙生了爱慕之情。 在那旧社会,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 周老爷知道此事,狠狠地教训小姐一顿: “你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 怎能和一挨门乞讨的 ‘ 戏花子 ’ 接近呢。 还把我的玉器偷给他,我看你的魂被唱戏的拉去喽。 ”一气之下,命 5 篇六: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姓名:胡兰兰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关于徽州的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地区 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 “水口 ”。 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 “水口园林 ”的发展。 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 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 31 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 大、更华美、更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