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整理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 “文心 ”和 “里耳 ”的谐合。 作者将宋元话本粗具形态的白话变成了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物之情的境地。 三言二拍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语言艺术已经跨 越了通俗化的初级要求,开始进入更高的规范化和艺术化阶段,为白话短篇语言树立了典范。 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分析 “三言 ”、 “二拍 ”的艺术成就。 此篇小说选自《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由冯梦龙根据宋懋澄的文言小说《负情侬传》改编而成。 作者以独特的审美视角重写传统的负心薄幸题材,不仅写出了杜十娘崇高美丽的灵魂,而且写出了这美丽灵魂之被毁灭的悲剧。 杜十娘美好而正常的生活愿望在暴发商人的金钱和官僚世家的礼教的联手下终遭扼杀,她以青春和生命向吞噬她的黑暗现实发出了最强烈的控诉,其人生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历史 内涵,不愧为明代拟话本的扛鼎之作。 ( 1)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各具特性。 作为误落风尘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杜十娘美丽、聪明,又不乏来自生活经验的精明老练,同时对自由幸福与独立人格有着更为热切的向往。 希望破灭后的悲愤投江,更显示出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性格。 作为宦家子弟的李甲,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人物,一方面他对杜十娘确实有一定的真情实感,尽管这种感情的基础相当薄弱;另一方面其出身教养则决定了他必然要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尊严,在夫妇之欢的爱情与父子之伦的礼教不可得兼的情况下,他负情忘义,暴露出灵魂的卑怯自私。 ( 2)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婉转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如小说最后一节写杜十娘从闻知情变至怒沉百宝箱,悲剧 古代文学史 7 的设计相当成功,富有神韵,尤其是女主人公心理变化流程,通过动作和语言层层推进,描写细腻而自然。 ( 3)小说采用一环套一环的连缀式结构,单线发展,依次递进,如笋之剥皮,层层剥开,层层深入;同时通篇以一 “情 ”字贯穿, 男女主人公的钟情,十娘从良后的欢情,李甲左右为难的愁情,由孙富的伪情引发的李甲的绝情,十娘的悲愤绝望之情以及李甲的无限悔恨之情,如颗颗宝珠穿在男女爱情的主线上, 既使得情节浓缩紧凑,又使得矛盾集中突出。 名词解释: “三言 ”: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 ”: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代杂剧的演变 徐渭的《四声猿》包括了《 狂鼓史渔阳三弄 》、《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本短戏。 康海的杂剧代表作是《 中山狼 》。 王九思的杂剧代表作是《 杜甫游春 》。 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是徐渭的《 南词叙录 》。 徐渭的《四声猿》中, 《 雌木兰替父从军》 和 《女状元辞凰得凤 》 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才遭埋没的惋惜与哀 叹。 《杜甫游春》杂剧的作者是 王九思。 被后人称为 “明第一曲 ”的戏曲作品是《 四声猿 》。 《郁轮袍》杂剧的作者是 王衡。 一、填空题: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中《鸣凤记》成为传奇作品中时事戏 的先锋。 最早采用魏良辅改造的昆腔进行创作的传奇是《 浣纱记》。 明后期,戏曲流派吴江派的领袖人物是 沈璟。 昆腔是元末明初流行于 江苏 的地方声腔,嘉靖初年,经 魏良辅 改造后,成为明中叶以后戏曲的主要唱腔。 写出下列传奇作品的作者: 《娇红记》 孟称舜 ;《红梅记》 周朝俊 ; 《玉簪记》 高濂 ;《东郭记 》 孙仁孺。 叙写女贞观道士陈妙常爱情故事的传奇作品是《 红梅记 》。 二、名词解释: 沈汤之争 : 戏曲创作流派的正式形成和相互竞争。 这主要指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在汤显祖影响下形成的临川派,两大流派的互相论争,是中国戏曲观念空前活跃和戏曲创作空前繁荣的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 吴江派 : 明代后期,在沈璟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用昆山腔创作传奇的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因为沈璟是吴江人,故后人称之为吴江派。 此派作家认为传奇创作要严守音律,强调曲辞必须本色,比较注重 舞台演出实践,作品大多以伦理教化或惩劝风世为主旨。 主要作家有卜世臣、吕天成、王骥德、袁于令、叶宪祖、沈自晋等,但他们的理论主张并不完全等同于沈璟,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临川派 : 临川派为明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戏曲史上往往将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称为临川派。 汤显祖论曲强调 “曲意 ”,主张兼顾 “意趣神色 ”;讲究文采,崇尚 “丽词俊音 ”;要求格律服从内容、文辞,偏重于剧作的文学性。 临川派作家大多继承了汤显祖重才情、重文采,不受形式、格律束缚的特点,作品也大都 是叙写男女之情,但往往忽略了他重视立意、以情反理的倾向。 此派作家主要有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 四大声腔 : 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汤显祖 《牡丹亭》 一、填空题: 沈德符称 “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 ”的戏剧作品是《 牡丹亭 》。 戏剧史上往往将模仿学习汤显祖较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 “临川 派 ”,或者称以汤显祖室名为题的 “玉茗堂 派 ”。 袅晴丝, 吹来闲庭院 , 摇漾春孺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 偷人半面 , 迤逗的彩云偏。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二、名词解释: 临 川四梦 : 《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玉茗堂派 : 是指受到汤显祖影响的剧作家群体。 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同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 戏曲史上称之为“玉茗堂派”或者“临川派”,通常认为这批剧作家有吴炳、孟称舜、洪昇和张坚等人。 三、分析题: 试析汤显祖《牡丹亭 惊梦》 “游园 ”中杜丽娘的心路历程。 惊梦主要写杜丽娘 杜丽娘青春的苦闷、情思的荡漾以及她的向往和追求、抗议和斗争,她 由思春而感梦,由感梦而生情,终于在梦境中幽会了意中人,通过对 古代文学史 8 二人欢会时 “千般爱惜,万种温存 ”的极力渲染,充 分肯定了作为人的本性的男女之情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同时也为以后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分析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 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具有美丽、贤淑、聪慧之传统美;同时,又具有热爱自然,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其性格的展示,有一发展过程: 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由一位深居闺中、唯唯诺诺的官宦小姐发展为一位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 因情而死,为情再生。 因情而死,身为鬼魂,面对阎王据理而争,并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 捍 卫爱情,勇于抗争。 对来之不易的爱情之果的保护与捍卫;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试析汤显祖《牡丹亭 惊梦》 [步步娇 ]这支曲子中杜丽娘的心理活动。 这支曲子是丽娘唱的, 通过写 春香替她梳妆打扮时内心所展现少女娇羞的体态,及几分害羞、几分胆怯、几分紧张的微妙心理。 心理活动的变化: 闺生活的闲散寂寥 → → → 4. 窥镜胆怯娇 羞、半嗔半喜→ 、意外惊喜→ 6. 欲行又止、娇羞不胜的矛盾。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艺术手法上,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离魂、梦境的描写,以虚写实,展示作品的反叛主题;死而复生之后,则从真切处着笔,写出现实对理想的束缚,使作品具有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色彩。 《牡丹亭》的语言风格,既有典雅绚丽、优美动人,具有抒情诗般的曲词;又善于根据剧中人物的出身、地位、教养的不同,运用个性化的语言。 古人评之为 “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 ”既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言的优良传统,又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绮丽文彩,自出机杼,别具风格。 晚明诗文 一、填空题: 李贽是晚明杰出的思想家,在那篇著名的《 童心说 》中称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所谓 “童心 ”,即是指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 公安派文学主张的核心是 “性灵说”。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 锺惺 、 谭元春。 无限河山泪, 谁言天地宽。 不信有天常似醉, 最怜无地可埋忧。 二、名词解释: 公安派 : 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为代表,因其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他们在理论上提倡 “独抒性灵,不 拘格套 ”的创作原则,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意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内容上,则有抒写闲情逸致的倾向,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 竟陵派 : 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名。 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性灵,反对模拟。 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着力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 针对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至出现艰涩之弊。 童心说 : 是李贽对文学持有的与传统文学思想根本不同的一种见解。 李贽认为: “天下之 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童心说》) 所谓 “童心 ”,就是真心,赤子之心,李贽解释为 “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 亦即人的自然情性,包括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三、简答题: 简述 “公安派 ”的文学主张。 “性灵说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 袁宏道主张诗文创作要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叙小修诗》)要求作者抒发真情实感,不为古人所囿,不为古法索拘,充分发挥文学创作的独创精神。 尚 “趣 ”。 袁宏道认为,诗文创作还必须有 “趣 ”。 “趣如山上之色,水 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所谓 “趣 ”,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得之于 “自然 ”、 “纯真 ”的一种特定的艺术境界。 这是对李贽 “童心说 ”的发挥。 简述 “童心说 ”的主要内容。 李贽认为: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童心说》) 所谓 “童心 ”,就是真心,赤子之心,李贽解释为 “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 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屏蔽和干扰。 亦即人的自然情性,包括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天下的“至文”,都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 在李贽 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古代文学史 9 四、分析题: 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中讽刺了哪几类人。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 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分析晚明小品文的创作特色。 晚明小品文的特点: 体制短小精练,体裁不拘一格; 题材选择上的生活化、个人化;如 张岱的小品文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涉及到晚明社会生活与风土民情的方方面面,可视为一部明末的文化风俗史。 情调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 张岱的作品切近日常生活,特别注重反映富有活力的民间文化与市井风情,对于人情世态和众生相的描摹细致生动。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填空题 在清初诗坛上,吴伟 业与钱谦益并称,其歌行诗 “梅村体 ”风行一时。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 姚鼐 , 刘大櫆。 王士祯论诗以 神韵 为宗,以 “不著一字 , 尽得风流 ” (《二十四诗品》)和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沧浪诗话》)为诗的最高境界。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 泪比长生殿上多。 寻他一春伴侣, 只断红相识夕阳间。 未忍无声委地, 将低重又飞还。 十日雨丝风片里, 浓春烟景似残秋。 落花有泪因风雨, 啼鸟无情自古今。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著花。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 , 愁多思买白杨栽。 魑魅择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