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共15页内容摘要:
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 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1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 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 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略) amp。 《三峡》 1 基本知识 *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郦道元 (466 或 472— 527),字善长,范阳涿 (Zhuō)县 (现在属河北 )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 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 ]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 ]①沿溯阻绝 [断,断绝 ] ②绝巘多生怪柏 [极 ] ③哀转久绝 [停止;消失 ]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 ②素湍绿潭 [急流的水 ] ③回清倒影 [清波 ] 【常见短语】 [略无 ]毫无。 略,几乎。 [自非 ]如果不是。 自,如果。 [亭午 ]正午,中午。 亭,正当。 [夜分 ]半夜。 [荣 ]茂盛。 [峻 ]高而陡峭。 [良多 ]很多。 良,很。 [属( zhǔ)引 ]连续不断。 属,连续。 引,延长。 【其他词 语】 [嶂( zh224。 ng) ]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 xī) ]日光。 这里指太阳。 [襄( xiāng) ] 上。 [沿 ]顺流而下。 [溯( s249。 ) ]逆流而上。 [或 ]有时。 [宣 ]传达。 [虽 ]即使。 [御 ]驾,乘。 [疾 ]快。 [素 ]白色。 [回 ]回旋。 [巘( yǎn) ]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 sh249。 ) ]冲刷。 [旦 ]早晨。 [肃 ]寂静。 [哀 ]悲哀。 [转( zhuǎn) ]婉转。 [沾 ]沾湿。 [三 ]表示概数。 1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 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 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 分特点:( 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 ( 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 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 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 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 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 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侧面描写。 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 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 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 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 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 听觉。 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 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共15页
相关推荐
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⒈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 可爱者甚蕃( ) ⑵ 濯清涟而不妖( ) ⑶ 香远益清( ) ⑷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⒉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征。 第 17课 奇妙的克隆 一、重点字词 胚 pēi胎 蟾蜍 ch225。 n ch 两栖 qī类 分泌 m236。 濒 bīn临 繁衍 yǎn 第 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臀 tn 骨骼 g227。 铱 yī 潮汐 xī 尘埃 āi 硅 guī 追溯 s249。 第 19课 生物入侵者 一、重点字词 归咎 ji249。 藩 fān篱 扼
(t)跋 (b225。 )涉 (sh232。 ):形容旅途艰苦。 穷 (qi243。 ng)愁 (ch243。 u)潦 (li225。 o)倒 (dǎo):穷困愁苦,形容无路可走。 风 (fēng)尘 (ch233。 n)苦 (kǔ)旅 (lǚ):比喻旅途劳累,非常辛苦。 连 (li225。 n)声 (shēng)诺诺 (nu242。 ):接连表示赞同。 低 (dī)眉 (m233。 i)顺
折。 砌体的尺寸和位置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规范规定。 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为 10mm。 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间断处 ,砌成斜槎,砌体的斜槎长度不小于高度的 2/3。 如临时间断处留料槎确有困难,除转角处外,也可留直槎,但必须做成阳槎,并加设拉接筋。 拉接筋的数量为每放置二根直径Φ 6mm的钢筋;间距沿墙高不得超过 50cm
销重点提供科学的依据。 客流状况主要考察这些内容: ① 附近的单位和住家情况,包括有多少住宅楼群、机关单位、公司、学 校甚至其他店家(这些店家极有可能会成为你的常客); ② 过往人群的结构特性,包括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的结构特性和消费习惯; ③ 客流的淡旺季状况。 比如学校附近的店面要考虑寒暑假、机关和公司集中地段的店面就必须掌握他们的上下班时间、 车站附近的店面应摸清旅客淡旺季的规律
、农村群众、在校学生传授健康生活理念,宣讲预防 保健 等 医学科普知识,开展大型义诊等。 目前,这一活动已经成为兰大一院 定期开展的 品牌项目,赢得了老百姓的普遍好评。 作为一名医 生 , 雒富基 在平时诊疗活动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诊疗规范,合理用药施治,杜绝大处方、滥检查, 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操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普遍认可,并以 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带动了年轻医生。 三、心系群众、 甘当公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