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内容摘要:

想。 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l 来源于民本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14.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 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 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 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 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一、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 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 ?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 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 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以第 3 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 4 自然段的特点与第 3 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 2.第 4 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 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 ? 11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 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 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 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 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 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 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二、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 ) 薄暮冥冥 ( ) 浩浩汤汤 ( ) 岸芷汀兰 ( ) 郁郁青青 ( ) 宠辱偕忘 ( ) 嗟夫 (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 )不因为外物 (好坏 )和自己 (得失 )而或喜或悲;在 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 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 ?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 3 自然段的写景、抒情与第 4 自然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 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答案提示: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 (1)“ 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 “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 (真是 )„„”。 (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 (既然 )这样,那么”。 3.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 —— 吞长江 北通巫峡 —— 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 —— 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 —— 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 ——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 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 —— 人和 朝晖 —— 夕阴 迁客 —— 骚人 樯 倾 —— 楫摧 虎啸 —— 猿啼 去国 —— 怀乡 忧谗 —— 畏讥 春和 —— 景明 心旷 —— 神怡 岸芷 —— 汀兰 1.作者作品。 范仲淹 (989— 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 (现在江苏省苏州市 )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宋仁宗天圣 12 (1023— 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 (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 (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 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 (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 (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 (副宰相 )的职务,贬放邓州 (现在河南省邓县 )。 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 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3.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 既任 (做官 ),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 (副宰相 )谪守邓州。 勤政爱民,有政声。 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28.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 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 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 —— “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 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内容和写 13 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 教学的第一重点。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 —— 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 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 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 滁 ( ) 壑 ( ) 琊 ( ) 潺 ( ) 酿 ( ) 僧 ( ) 辄 ( ) 霏 ( ) 暝 ( ) 洌 ( )蔌 ( ) 弈 ( ) 翳 ( ) 射 ( ) 觥 ( ) 偻 ( ) 朝 (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 21 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 (用于描述景物 )。 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 (用于介绍人名 )。 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 (用于直抒胸臆 )。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 25 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 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 难点提示: (1)第 1 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 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 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 (“醉翁” )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 里。 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 2 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 I 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 岩穴,山谷。 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 :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 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 秀,枝叶繁茂。 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 3 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 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 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