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2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去掉行吗。 ) 6.(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 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 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桥之美 美感;对美的感受 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者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长诗。 驻足;停住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吴冠中, 1919 年 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3.总结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 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六)全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画家眼中的桥 具有的特殊美感,明白画家眼中的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它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课我们不仅知道在不同人眼中桥具有的不同美感,同时也知道了说明文因语言特点不同的两种分类,即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也就是科学小品文。 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画家眼中的桥,因发挥形式上的作用与周围环境构成和 谐一体而美丽。 苏州园林 轩榭 败笔 丘壑 嶙峋 镂空 蔷薇 明艳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叶圣陶( 1894~ 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1925 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 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 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 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关于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 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 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 故宫博物院 鳌头 琉璃 藻井 蟠龙 中轴线 金銮殿 黄传惕, 1934 年生 ,湖南人,笔名 黄羽。 中共党员。 从小喜欢看书。 1953 年考入 中山大 学 语言文学系。 1954 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7 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广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 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 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 —— 分 —— 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 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 的时间顺序相似。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 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说“屏” 屏风 纳凉 帷幕 缓冲 造型 仓促 雅俗之别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 家。 著有《说园》等。 ,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多媒体显示诗剧句,关键处教师帮助学生理解) (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 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 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 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 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 “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 “忒”读“ tu太”的意思。 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4. 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 —— 屏风 —— 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学生讨论明确后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 —— 屏风 —— 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 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多媒体显示相关语句及其作用)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 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涵,就是因为他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特性 —— 重视生活的艺术化。 第四单元 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 (m233。 ng fā):①种子或孢子发芽。 ②比喻事物发生。 ③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 次第( c236。 d236。 ):①次序。 ②排场,有气派。 ③情形,景况。 ④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翩然( piān r225。 n) :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 y249。 n y249。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销声匿迹( xiāo shēng n236。 j236。 ):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销:通“消”,消失。 匿:隐藏。 迹:踪迹。 衰草连天( shuāi cǎo li225。 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衰草:枯草。 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 风雪载途 (fēng xuě z224。 i t):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 zhōu 233。 r f249。 sh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环绕一周。 复:又。 草长莺飞 (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色。 莺:黄鹂。 竺可桢( —),又名绍荣,字藕舫,汉 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 地理学家 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第 1 至 3 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 4 至 5 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 6 至 10 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 1 12 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 7 段至第 10 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 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 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 — „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第 5 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 5 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所以„„(第 7 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 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第 8 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第 9 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 (第 10 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 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奇妙的克隆 克隆 繁衍 胚胎 蟾蜍 鳞片 脊椎 两栖 相安无事 谈家桢, 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 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 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 15 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自然 段 ):用一个科学观点 —— “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 (第 2~ 14自然段 ):阐述说明内容 —— 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 “ 恐龙无处不在 ” ,再由 “ 恐龙无处不在 ” 这一发现推究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