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期语文课内文言文内容摘要:

夷 :平 二、翻译句子 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舟尾横卧一楫 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 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 各 有 各 的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 译文: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三、回答以下问题 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最能表达 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 技亦灵怪矣哉。 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答:因为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 矜 、 寡 、 孤 、 独 、 废疾者皆有所养 , 男有分 , 女有 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 不必藏于 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课文分析: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全文可分三层: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 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 8 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 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选贤 与 能 与:通“举” 古人不独 亲 其 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不独 子 其 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男有 分 ,女有 归 分:职分,指 职业 、职守 归:女子出嫁 货 恶 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盗窃 乱贼 而不 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是 谓 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二、翻译句子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5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不必为已。 译文: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盗窃乱贼而不 作。 译文:盗窃、 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是故谋闭而不兴。 译文: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三、回答以下问题 文中从哪几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答:( 1)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 2)人人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大同”社会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 2)各种年纪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 3)尤其对矜、 寡 、 孤 、 独 、 废疾 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 文章从哪两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答:两方面,一是社会制度,二是社会公德。 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天下为公 2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 9 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课文分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 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夏水 襄 陵 襄:上 乘 奔 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素 湍 绿潭 湍 :急流 不见 曦 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霜旦 下霜的早晨 飞漱 其间 飞漱:冲刷 属引 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或 王命急宣 或:有 时 虽 乘奔御风 虽:即使 1 良 多趣味 真,实在 1 绝巘 多生怪柏 绝巘:极高的山峰 1 略 无 阙 处 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 1自非 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1 沿溯 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二、翻译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至于夏天江 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文: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回答以下问题 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0 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2)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结构。 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 根据内容和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