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检测内容摘要:

御风,不以疾也。 (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3)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4)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5)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6)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8)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理解性默写 ( 9 分) ( 1) 写山 连绵不断 的句子是:。 ( 2) 文中侧面写山之高 (遮天蔽日) 的句子是:。 ( 3) 文中 正面写夏水的句子: 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 4) 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 5) 在春冬季节 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 6) 正面描写猿鸣的句子是:。 5. 阅读理解。 ( 26 分) ( 1)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说说它与课文《三峡》是如何印证的。 ( 7 分) ( 2) 从全文来看,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何作用。 ( 7 分) ( 3) 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 7 分) ( 4)下面对课文的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5 分) A. 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 水险的特点。 B. 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 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C. 文章唯一的缺憾在于思路含混不清: 先从视觉是山,再从速度流量写夏水,又动静结合写景,摇曳生姿。 D.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 大道之行也 》期末复习测验卷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 与 . 能,讲信 修 . 睦。 故人不独 亲 . 其亲,不独 子 .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 . 、 寡 . 、 孤 . 、 独 . 、 废疾 . . 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 . ,女有 归 .。 货 恶 . 有 弃 . 于地也,不必 藏 . 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 谋 . 闭而不兴,盗窃 乱 . 贼 而不 作 . ,故 外户 . . 而不闭, 是谓 . . 大 同 .。 原文 字下方解释 加点 或 加横线 的字词。 ( 44 分) 2.( 1) 文学常识填空 : 《大道之行也》选自 《 》 ,这是 (填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是西汉 (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 3 分) ( 2)找成语 :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 ( 2 分) ( 3) 研读课文填写 : 大 道的内涵是 、 、。 (摘取原文四字词语)( 3 分)。 ( 16 分) ( 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2)选贤 与 能,讲信 修 睦。 (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4)男有 分 ,女有 归。 ( 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 乱 贼而不 作。 ( 8)故 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 同。 4. 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 8 分) 大道: ,大同:。 5. 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 (原文中 ||划) ,概括层意 (层次 6 分,层意 12 分,共 18 分)。 答:第 一层是对“ ”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 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 人人都能。 ③ 货尽其用,。 第三 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6.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 4 分) 答: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 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 , ”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初 2020 级期末文言文复习测评 第 5 页 共 8 页 7.文章 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但言外之言则说明为现实社会中却存在 搞阴谋 、 、作乱等诸多黑暗现象。 ( 2 分) 《 短文两篇 》 ( 27 课) 期末复习测验卷 (满分 100 分) [甲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 .。 青林翠竹, 四时 . . 俱备。 晓雾将 歇 . ,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 . , 沉鳞 . . 竞 跃。 实是 欲界 . . 之 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 有能 与 . 其奇 者 .。 ( 11 分) [乙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 . 睡,月色入 户 . , 欣然 . . 起行。 念 . 无与为乐者, 遂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 亦 . 未寝, 相与 . . 步于 中庭 . .。 庭下如积水 空明 . . ,水中藻、荇文横, 盖 .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 . 少 闲人 . . 如吾两人者 耳 .。 ( 13 分) 1. 在 原文 字下方解释 加点 或 加横线 的字词。 ( 24 分) 2.常识填空。 ⑴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________,字通明 ,号 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________。 ⑵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________,字子瞻,号 ________,是 ________朝的 ________家。 他与父亲 ________、弟弟 ________合称为“ 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 11 分) 3.翻译下面的几个句子。 ( 24 分) 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 ⑵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 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⑷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 ⑸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⑹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 ⑺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⑻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⑽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⑾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4. 用原文作答。 ( 8 分) ⑴ 用洗练笔 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的句子: ⑵ 由静景转入动景 , 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 的描写 : ⑶ 文章又以感慨收束, 颇 有期与谢公比肩 的 自豪 的语句: ⑷ 《记承天寺夜游》中 作者以高 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 答:。 ( 6 分) ( 1)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之感。 ( 2)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 , , 漫步的悠闲 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 可是没有人和 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 !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5. 下面对 《答谢中书书》 一文的 结构 分析说法 有 误 的一项是( )( 3 分) A. 文章以感慨 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B. 作者谢中书正是将陶弘 景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C. 接下来 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D. 最后 ,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而作者却 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6.下面对 《答谢中书书》 一文的主体部分内容分析说法 无 误 的一项是( )(多项选择)( 4 分) A.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B.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 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C.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动静 结合, 通写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D. 这几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7.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面的问题。 ( 20 分)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