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内容摘要:

槐乡的孩子们快乐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在课文中从哪些地 方可以看出来,划下相关句子。 提示 :快乐。 ( 1)他们采摘槐米,靠自己的劳动换取上学的费用,他们为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而快乐;( 2)从劳动过程的描写及他们出发前的描写看,他们很快乐。 相关句子:( 1)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 2)劳动过程: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 男孩子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子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 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地,像觅食的小鸭子。 ( 3)劳动后: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 4)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你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 ( 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 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 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孩子们以苦为乐;作者写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带着甜密的微笑进人梦乡,从这些描写 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很快乐。 课文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没有令人感觉很辛苦、很劳累,也说明了孩子们以苦为乐。 学生讨论不懂的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思考并讨论:槐乡的孩子们去采集槐花辛不辛苦。 但是,他们仍然感到很快乐,这是为什么。 提示 :劳动可以带来收获,所以,劳动是快乐的。 二、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槐乡的孩子》。 课文主要说的是槐树的孩子们采集槐花换取上学费用的故事。 他们很辛苦,但同时也很快乐。 从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体会到劳动是快乐 的。 17 第二单元 5 灰雀 教学目的 会认 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如何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如何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动画、 PPT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列宁图片) 师: 大家看,这张图片上的人是谁。 是列宁。 列宁是什么人。 列宁是苏联的领导人,是他创建了俄国共产党,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关于列宁的故事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是其中一个。 这是什么故事呢。 (板书: 灰雀 )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8 (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 1)老师讲解重 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如:散、胸、脯、惜。 (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集体拼读 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范读或朗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提到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19 学生朗读,边读边领悟课文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活动。 三、学习课文第 1 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说了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 ( 提示 :列宁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了三只灰雀,他很喜欢灰雀。 ) 师:这灰雀可爱吗。 请划下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胸脯粉红、深红 —— 漂亮 树枝间来回跳动 —— 活泼 婉转地唱歌 —— 善唱 师:列宁喜欢灰雀吗。 你从哪里看出的。 请把有关句子划下来。 ( 提示 :每次都停下来,仰望灰雀,还给它们带吃的。 ) 师:要注意重点词 语“每次??都”、“经常”的作用。 强调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四、学习第 2 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师:从第一段我们知道列宁很喜欢灰雀,现在有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怎么样啊,他很焦急。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列宁 焦急 找遍了 五、学习第 310 自然段 20 师: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焦急。 这时,列宁遇到了谁呀。 一个小男孩。 那么小男孩知不知道 灰雀哪里去了。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 师:列宁问小男孩有没有看见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那么小男孩有没有看见灰雀呢。 他知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 学生讨论。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小男孩 “没??我没看见” —— 心虚 “ 会 飞回来的, 一定会 飞回来的。 它 还活着。 ” —— 他知道灰雀在哪里 “ 一定 会飞回来。 ”男孩 坚定 地说 —— 他非常清楚灰雀在哪里 师:小男孩刚开始说话吞吞吐吐,同时又很肯定地说灰雀还活着,一定 会飞回来,说明他知道灰雀发生了什么事,说明可能灰雀是他抓走的。 那么,列宁也一定猜测到了,那他有没有责备小男孩:是不是你抓走的。 他怎么说。 列宁 自言自语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 —— 担心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 —— 惋惜 师:列宁没有责怪小男孩,他只是说小灰雀很怕冷,他担心它被冻死了,同时也说自己很喜欢这灰雀,很可惜再也见不到它了。 那么小男孩听到后会怎么想呢。 请大家想想,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会怎样想,怎样做。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六、学习第 1113 自然段 师:小男孩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 那么,灰雀真的回来了吗。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灰雀回来了 师:是它自己飞回来的,还是小男孩把它送回来的。 是小男孩送回来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小男孩低着头站在树下。 师:列宁问灰雀昨天到哪儿去了,他干吗不问男孩,而是去问灰雀,而且灰雀又不懂说话。 ( 提示 :列宁不去问小男孩,体现了他对小男孩的爱护。 去问不会说话的灰雀,一方面说明,列宁见到灰雀又回来了,很开心,逗灰雀玩,另一个方面,他这是明知故问,含蓄地表达了对小男孩把灰雀送回来、知错就改的行为的赞许。 ) 师:课文时说列宁已经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提示 :小男孩知道自己做错了,并且及时改正了。 他说过灰雀一定会回来的,就真的把灰雀送回来了,他说到做到。 ) 21 师:列宁早就猜到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他为什么不直接叫小男孩把灰雀给送回来,并且批评他。 学生讨论。 ( 提示 :如果他直接批评小男孩,可能会伤害小男孩的自尊,也可能激起他的逆反心理。 他通过表达自己对灰雀的喜爱与担心来打动小男孩,巧妙地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 另一方面 ,从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到后来一再肯定小灰雀会飞回来的,说明小男孩本身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改正错误,应该给他机会。 列宁的做法说明了列宁尊重、爱护小男孩,同时,很耐心,懂得教育方法。 七、小结 师:这次课,我们学习了《灰雀》。 这篇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小男孩的故事。 请同学复述一下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 提示 :列宁很喜欢灰雀,但是,有一天,其中一只不见了。 列宁问一个小男孩有没有见到灰雀,小男孩说没看见,但他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 后来,小男孩把灰雀送回来了。 ) 师: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灰雀不见了,后来又飞回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 提示 :一个人要诚实,要善于认识错误,知错就改。 同时,对于犯错误的人,要耐心,注意方法,尊重对方,并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 ) 6 小摄影师 教学目的 会认 8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 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动画、 PPT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2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