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悲秋思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教学设计 4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 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 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 [讨论明确 ]: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 5 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 28 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①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②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