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内容摘要:

参加植树活动。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 (了解多少说多少) 2.老师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字词 1.听老师范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2.自由 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 1) “ 我会读 ” :读生字卡片。 自愿读;开火车读。 提示:看清声母读:植、岁、站、栽。 看清韵母读:龄、行。 ( 2) “ 我会记 ” :指名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 3) “ 我会写 ” :指名先在田字格中写字,再对照课本中的字,发现规律,描红、临写。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说 “ 小平树 ” 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讨论方 式: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总结。 (四)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 选一种最喜欢的植物画一画。 2.照课后说的那样做: “ 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 五、资料袋 1.植树节 “ 植树节 ” 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 1872 年 4 月 10 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 立植树节的建议。 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 4月 10 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 1932 年发行了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孙中山先生一生十分重视植树造林。 1893 年,他就提出: “ 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1924 年,他在广州演讲时反复强调: “ 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造林植树,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举行了植树式。 以后将 3 月 12 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 2 月23 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以法律的 形式确定,我国的 3月 12 日为植树节。 这个节日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意义。 2.邓小平同志和全民植树运动 邓小平同志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倡导者和带头人。 1981 年,我国一些地方遭受特大洪灾,邓小平同志专门对林业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他指出:最近的洪灾涉及到林业、涉及到森林的过量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也要少砍一点。 小平同志还说,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 他提议,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三棵或五棵树,要包栽包活,多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 1982 年,也就是实施国务院《关于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的第一年,小平同志对工作人员说: “ 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家每人至少要栽三棵树,要包栽包活。 ” 植树节那天,他带领全家人到京西玉泉山种下一株株松柏。 之后,不仅在北京,全国很多地方都先后留下小平同志植树的身影。 每年植树节,他都身体力行,坚持参加植树。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 20 年,坚持 100 年,坚持 1000 年,要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古诗两首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 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 那飘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 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 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 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从那 “ 夜来风雨声 ” 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 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 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 古、诗 ” 等 13 个生字。 会写 “ 古、声 ” 等 6 个字。 背诵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 1)揭示课题识字。 “ 古诗两首 ” 中, “ 古、诗、首 ” 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 “ 村、居 ” 也是生字。 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五个生字。 可先对 “ 古诗 ” 作简单解释,再结合 “ 几首歌曲 ” 、 “ 几首儿歌 ” 等对 “ 首 ” 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认识。 2.生字的识记。 ( 1)注意读准 “ 诗、首、处 ” 和 “ 村、醉、散 ” 的声母。 (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 “ 加一加 ” 、 “ 减一减 ” 、 “ 换一换 ” 、 “ 改一改 ” 等方法识记生字。 如: 自 — 首舍 — 古读 — 诗对 — 树 — 村睡 — 眠 闪 — 问 — 间 — 闻屋 — 居醒 — 醉亲 — 童外 — 处 3.识字的巩固。 (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 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六个要写的字,各有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 “ 古 ” 字横要长而凸; “ 声 ” 字上为“ 士 ” 字,不是 “ 土 ” 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 “ 多 ” 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 “ 处 ” 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 “ 包住 ”── 把捺 拖长; “ 知 ” 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 “ 忙 ” 字左边竖心的 “ 竖 ” 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 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 可引导学生说说 “ 读懂了什么 ” 或者 “ 体会到了什么 ”。 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 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 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 注意读好韵脚 “ 晓、鸟、少 ”。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 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 注意读好韵脚 “ 天、烟、鸢 ”。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 可提醒学生一丝不苟地咬准字音,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 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 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 “ 古、诗、首 ”。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谁能读准。 (区分 “ 春 ”“ 村 ” 的读音)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 “ 利用熟字学生字 ” 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 1)字音:翘舌音 “ 诗、首、处 ” ;平舌音 “ 村、醉、散 ”。 ( 2)字形: 组合:古(十 +口)闻(门 +耳) 居(尸 +古)童(立 +里) 偏旁:诗 — 讠醉 — 酉忙 — 忄 (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 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 689— 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因 “ 当路无人 ” ,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 740 年) ,诗人王昌龄游襄阳, 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是因为 “ 食鲜疾动 ” ,终于病故,享年 52 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 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 “ 秘府 ” 保存。 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 “ 削竹为鹊,成而飞之 ” ,算是风筝之祖了。 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 当风筝 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 “ 风筝 ” 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 “ 西楼一夜风筝急。 ”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 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 “ 女寿星骑仙鹤 ” 的风筝。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 己小结识字方法,学习自主识字。 教材在提示中列出了两种识字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教材还通过 “ 我会认 ” 的图标,列出了要求会认的七个生字。 设计本项活动时要注意几点: 1.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可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2.教材呈现的识字方法,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再加以归纳。 如 “ 熟字加偏旁 ” 、“ 熟字换偏旁 ”。 3.这两种识字方法不一定在本项活动开始时才揭示,可以在本组教材前几课的识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 4.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是本项活动的重点。 两种方法的运用, 不限于教材上的模式,比如 “ 评、访 ” ,也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苹 — 评,放 — 访)。 同时,也不限于这两种识字方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列出的字中发现其他的识字方法,还可以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课外见到的字。 5.生字条中的七个生字,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检查认读和识记情况。 可用生字卡片巩固,也可通过读词语巩固。 如:评比、家访、挤进、邮车、局长、轿子、钱包。 日积月累 本部分包含三项活动:读词语、写句子和读背短文。 主要目的是: ① 积累语言; ② 练习读、写基本功; ③ 巩固识字。 “ 我会读 ” 的内容是六个 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 要求反复读词语,读准字音,不要求解释词义。 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有关春天的什么词语(如 “ 鸟语花香、万紫千红 ” 等)。 “ 万、颜、百、欢 ” 是本组学的生字,要注意巩固。 “ 我会写 ” 要求看拼音写两个句子: ① 春天来了。 ② 小朋友们长高了。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拼音,比一比谁先知道要写的是什么句子。 然后想想要写的字是由哪些笔画构成的,这些笔画应该写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 教师可示范写一两个字,再让学生自己练写。 写完一句后,评一评,再写第二句。 句子末尾的句号可提醒学生注意。 这是教材第一次安排写句子,要 充分注意激发、调动和保护学生写句子的兴趣,也要注意打好写话的基础,特别是认真写字的习惯。 “ 读读背背 ” 安排了一篇短文《花园果园》,要求熟读背诵。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