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内容摘要:

⑮以至于斯也 ⑯可去 ⑰其谢也 2。 翻译下列句子 ⑪嗟,来食 ⑫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⑬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 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 用来证明什么。 4。 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 (十七 ) 取义成仁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 孟子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 吾 事毕矣。 南乡①拜而死。 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其衣带中有赞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文天祥传》 ) [注 ]①乡:通 向。 (十八 ) 九方皋相马《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① 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弭辙②。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 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日而反。 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而黄④。 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 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 )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 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 相 的状语。 ②绝尘 弭辙:形容天下之马 (千里马 )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 弭,消除。 ③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 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 菜,通 采 ,薪菜,即打柴草。 ④牝而黄:黄色母马。 牝,雌性的鸟兽。 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 子之年长矣。 子: 年: B 伯乐对曰。 对: C 三日而反。 反: D 穆公不说。 说: E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尚: 弗: F 伯乐喟然太息。 喟然: 太息: G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遗: H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至: 果: 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 之 的用法。 A 臣之子皆下才也 〔 〕 B 穆公见之 〔 〕 C 已得之矣 〔 〕 D 召伯乐而谓之曰 〔 〕 E 又何马之能知也 〔 〕 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A 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B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 4.给本文分层并归纳层意。 5.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 (十九 )《论语》二则 子曰: 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 子欲居九夷⑧。 或曰: 陋,如之何 ?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注 ]①愤: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 ②启:开其意;开通他的思想。 ③悱:口欲言而未能的样子。 ④发:达其辞;使他表达出来。 ⑤隅:角。 ⑥反:还以相证的意思;反复类推。 ⑦复:再告。 ⑧九夷:东方少数民族。 1.解 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 以〔 〕 B 则 〔 〕 C 欲〔 〕 D 或〔 〕 E 之〔 〕〔 〕〔 〕 2.第一则中含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不愤不启 ,一个是。 3. 第二则中哪句话在语文课本中被谁在什么文章中引用过 ? 4。 翻译下列句子 A 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 或曰: 陋,如之何 ? C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5.说说第一则的大意。 ( 二十 )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③,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注 ]①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 ②致远:高瞻远瞩。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 ④险躁:邪恶暴躁。 ⑤治性:陶冶性情。 ⑥意与日去:.意 志同时间一起消磨。 ⑦接世:与社会连接。 ⑧行:操行。 ⑨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 无以明志 B 年与时驰 C 意与日去 D 遂成枯落 “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 A、辍耕之垄上 B、宋何罪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 D、愿借子杀之 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 B、卒中往往语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静以修身 4.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一个是。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6。 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二一 )《 训俭示康》司马光 参政鲁公①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 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 上曰: 卿为清望官②,奈何饮于酒肆 ?对曰: 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③。 上以无隐,益重之。 张文节④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⑤。 所亲或规之,曰: 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⑥。 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 ?身岂能常存 ?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呜呼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 (注 )①参政鲁公:参知政事 (副宰相 )鲁宗道。 ②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 ③觞 (sh6ng)之:备酒招待客人。 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 ④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 ⑤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 ⑥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真宗遣使急召之。 使: (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 既: 实: 对: (3)故就酒家觞之。 故: 就: (4)上以无隐,益重之。 上: 以: 益: (5)所亲或规之。 所亲: 或: (6)公宜少从众。 宜: 少: 从: (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举: 患: (8)不能顿俭 ,必致失所。 顿: 致: 失所: (9)岂庸人所及哉 ! 及: 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 例 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 ) 例 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 ) A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B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 邻之死则已后矣。 C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安求其能千里也 ? D 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 E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F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G 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段话共 15 句,用 ∣ 表示大层次,用 ‖ 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这段话的论点是 ( )。 A 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B 公宜少从众 C 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 D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5.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 ?属什么类型的论据 ?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 (各不超过七个字 )。 (二二)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 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日:“何谓也 ?”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 ,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泰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主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同 猝 ,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 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本文亦出自 (战国策 ),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1) 相同点 (2) 不同点 (二三)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令①欲缚之,自辩数,乃置②,不肯为通③。 陈王出,遮道④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 !涉之为王沉沉者⑤ !”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⑥,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益发舒⑦,言陈王故情⑧。 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 (专 )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此其所以败也。 注: ①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长②置:放在一边,不理他③通:传达 ④遮道:拦路⑤夥颐 !涉之为王沉沉者:夥,多。 颐,语气词。 沉沉,深邃貌。 ⑥夥涉为王:形容一个人的突然富贵。 ⑦发舒:放肆。 ⑧ 故情:指陈涉贫困时情况。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已为王,王陈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 ③自辩数 ④或说陈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