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取油方式对牡丹籽油成分及品质的影响内容摘要:

过 氧化体系中过氧化活性的测定 按照 史国安 等 [6]方法, 使用 以 Fe2+诱发卵黄磷脂 C2上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 PUFA的过氧化模型。 取新鲜的鸡蛋黄加等体积的无菌蒸馏水,搅拌均匀制备蛋黄悬浮液。 在 mL反应体系中,包含 mLPBS(磷酸盐缓冲液, pH ), mL蛋黄悬浮液, mL 25 mmol/L FeSO4, dH2O, mL牡丹籽油样品。 将试管置于 37oC水浴中温浴 60 min,然后加入 mL % TBA20% TCA溶液,沸水浴 15 min,迅速冷却,于 3500r/min离心 5 min,以空白管调零 (以等量的无水乙醇代替 ),测定 532 nm处的吸光值。 对照管以等量的提取介质代替,其 它 同样品管。 样品过氧化率 =(样品管 A532-对照管 A532)/对照管 A532100%。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 SPSS (SPSS Inc., Chicago, IL)。 差异性分析采用 ANOVA程序,数值用平均值 177。 SD 来表示。 数值平均值之间的显著性分析采用 Tukey’s两两比较法,水平为 P =。 2 结果与分析 出 油率 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剧烈的加工方式可能会带来营养成分的损失,低温冷榨和 超临界 CO2 萃取 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一些高价值植物油的提取中,如油茶籽油 [7]、亚麻籽油等 [8]。 本实验采用 三种方式制取牡丹籽油,效果见表 1,直接 冷榨的出油率较低,为 %, 超临界 CO2 萃取 方式的出油率为 %,与 炒制 +冷榨 联合应用的出油率基本一致 (%)。 表 1 不同取油方式牡丹籽油的出油率 取油方式 冷榨 炒制 +冷榨 超临界 CO2 萃取 出油率 (%) 品质分析 表 2 不同取油 方式牡丹籽油的品质 取油方式 冷榨 炒制 +冷榨 超临界 CO2 萃取 碘值 (mg/100g) 177。 177。 177。 皂化值 (mg/g) 177。 177。 177。 酸值 (KOH, mg/g) 177。 177。 177。 过氧化值 (mmol/kg) 177。 177。 177。 注:所有数值均表示为平均值 177。 SD (n=3),同 行 的不同字母代表有显著差异 (P )。 由上表 可知不同取油方式对 牡丹籽油理化性质 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 碘值通常可以用来判断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油脂的不饱和程度越大 , 其碘值则越高 ; 反之 , 则碘值越小。 冷榨制得的 牡丹籽油的碘值为 mg/100g,而 超临界 CO2 萃取 的为 ,均小于炒制 +冷榨处理的牡丹籽油(),且有显著性差异 (P )。 由此可以看出,冷榨和超临界萃取有效地防止了牡丹籽油中脂肪酸的不饱和度。 (2) 皂 化 值一般可以反映组成油脂的各种脂肪酸的平均分子量 , 因此可以用来推断油脂所含脂肪酸的碳链平均长度。 在这个 指标上,冷榨,炒制 +冷榨,超临界 CO2 萃取 三种制取方式所得的 牡丹籽油的 皂化值分别为 , 和,差别不大 (P )。 (3) 酸值 (酸价 )是衡量油品质量好坏、精炼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 能够直接反映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多少。 若游离脂肪酸过多的存在 , 将导致油脂更易氧化且烟点降低 , 影响油脂品质。 根据 GB27162020 规定 , 植物原油的酸值应当小于或等于 4 mgKOH/g, 规定食用植物油酸值应当小于或等于 3 mgKOH/g。 ,三种制取方式所得的 牡丹籽油的 酸值 顺序为:超临界 CO2 萃取 ( mgKOH/g) 冷榨 ( mgKOH/g) 炒制 +冷榨 ( mgKOH/g), 相互间有显著性差异 (P ),均 符合国标中对于食用植物油脂的酸值规定。 (4) 过氧化值是油脂氧化过程中生成的过氧化物积累量的定量测定值 , 是最广泛使用的评价油脂氧化程度的方法。 本次实验初始测定结果表示 ,冷榨,炒制+冷榨,超临界 CO2 萃取 三种制取方式所得的 牡丹籽油的 皂化值分别为 , 和 mmol/kg, 冷榨和超临界 CO2 萃取 差别不大 (P ),但均显著低于炒制 +冷榨方式 (P ),尽管均符合上市食用油脂的过氧化值限量 (不得超过l0 mmol/kg)。 综上所述,三种制取方式中,冷榨和超临界 CO2 萃取 差别很小,各理化指标基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