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 到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 (1)概念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表象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和再现。 ( 3)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2.认识的高级阶段 —— 理性认识 ( 1) 概念 :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2)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真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绝对真理 —— 真理的绝对性 绝对真 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限性、无条件性。 相对真理 —— 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转化,真理表现为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深化、完善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 社会实 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三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