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学史复习思考题内容摘要:

述行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擅权,闻蔡邕善鼓琴,遂强征其进京。 邕不得已而上路,至偃师,称疾而归。 他对朝政废坏、朝中大臣互相倾轧,深致不满,对自己 被牵连进攻治漩涡耿耿于怀。 遂以这次被迫赴京所经历的地点为线索,联想起前代兴亡、善恶之事,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不平。 “登高斯赋,义有取兮;则善戒恶, 岂云苟兮。 ”这正是他沿途所感,也是他取舍往事的原则和创作宗旨。 这篇赋感情痛切沉重,幽思婉转。 写历史上的人和事,几乎件件指斥现实; 写山河云雨,仿佛句句有所寄托,从而将历史、现实,景物、情感有机地熔为一 炉。 赋的前半篇为吊古,后半篇为伤今,层次非常清晰。 全篇以秋天的淫雨作为衬托,气氛悲凉沉重。 山行景色的点缀,也写得生动传神。 简述西汉至东汉辞赋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差异。 东汉文坛同西汉相比, 在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也与以前有了较大的差异。 昔日以铺张扬厉、汪 洋恣肆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已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 赋的风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论述《两都赋》和《二京赋》的异同。 同:理性的态度描写京都,在民俗事像与朝野礼仪的处理上持相同的态度 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角色的设定包括多方面的意义:主方代表对历史的超越,客方则因循守旧。 主方处于中心,代表主流话语,客方则处于边缘和主流相悖。 主方象征尊重客观事实,客方则信耳而遗目,限于虚 妄。 异:题旨:《两都赋》比较复杂涉及东都西京的许多差异:《二京赋》相对集中,主要突出东京西都俭与奢的差异。 描写手法:《两都赋》在描写长安景观时候采用回环往复的笔法,出现两次循环。 《二京赋》简化了一些程序,只经历从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一次推移。 请说出《汉书》文章的新特点并举例说明。 《汉书》文章的新特点: ( 1)《汉书》的文章比《史记》更具有历史文献的特征,文章的学术性质更强。 从文献学术的角度增设了一些传记 《河间献王传》 于《史记》原有的传记中增加了一些关于学术的事迹 《楚元王传》 于《史记》原 有传记中增载“经世之文” 贾谊《治安策》、晁错《言兵事疏》 从文献角度比《史记》更讲学术源流 《汉书艺文志序》 更着力于给学者立传 《扬雄传》、《司马相如传》 ( 2)《汉书》文章新特征还表现在对于人物评述的重点,已经不在豪侠尚义,而在忠君保皇。 例如《苏武传》。 班固写《苏武传》,既不是依据前史旧文,又不是采用传主的自叙,而完全出于独创。 因此,这样的传记也就最能代表班固自己的文章成就。 苏李诗 : 苏李诗,是西汉苏武、李陵二人诗体的合称。 托名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存 10 多首。 试比较班固与张衡的五七言诗创作。 张 衡的五、七言诗在 技巧上较之班固有明显提高,他运用这两种新的诗歌样式已经得心应手。 他们 对乐府诗都有所继承,但继承的方面不同。 乐府诗或朴素质实,或缛丽华 美。 班固五、七言诗继承的是前一种风格,张衡的五、七言诗则沿着缛丽华美的方向发展。 班固的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张衡的五、七言诗则长于抒情。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古诗十九首的》取得哪些突出成就。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 闺愁是它的基本 内容。 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 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 《古诗十九首》涉及以下关系:永恆与有限的关系;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 忧郁与欢乐的关系; 来去亲疏的关系;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羁旅他乡的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们在诸多 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敏锐的节序感;微 妙的空间感;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 曲宛转,反复低徊。 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 用 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 《古诗十九首》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 艺术境界。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 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言意之辨 言意之辨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 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认为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指出了言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以及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 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认为象的功用是存意,言的功用是明象,只要得到象就 不必拘守原来用以明象的言,只要得到意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存意的象。 要想真正得到意必须忘象,要想真正得到象必须忘言。 言不尽意论对创作论有所启发,得意忘言论对鉴赏论有所启发。 简述佛教东传与佛经的大量翻译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一、想象世界的丰富。 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佛教带来了三世 (前 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 这样就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的想象世界也扩大了。 二、故事性的加强。 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 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四、词汇的扩大。 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汉语,使汉语词汇丰富起来。 其中有的是用原有的汉字翻译佛教的概念,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如“因缘”、“境界”等。 有的是外来语的音译词,如“佛陀”、 “菩萨”、“沙门”、“菩 提”等。 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本是文学观念脱离儒家强调的政教中心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这与玄学有很大关系,而佛教中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 也丰富了文学观念。 阐发玄学对魏晋文学的渗透和参与。 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 玄学中崇尚自然的思想 ,其 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 “自然”和 “真”,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虽然还未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体现着这种美的陶渊明的出现,以及嵇康、阮籍、锺嵘、刘勰、萧统等人关于“自 然”和“真”的论述,却对此后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极深远的影响。 嵇康和阮籍本身就是玄学家;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思想和玄学有很深的关系。 陶渊明的作品是魏晋玄学渗入文学之中所结出的硕果。 后人极力推崇陶渊明,并 把他的自然和真视为文学的极致,证明了玄学对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言意之辩讨论的 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锺嵘在《诗品》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是诗之至也。 ”滋味,固可求诸言内,更须求诸言外。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诗歌的艺术精髓说到底就在于此。 而这正是受了魏晋玄学的启发而得到的。 新的社会思潮 改变了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 儒家的道德 教条和仪礼规范已失去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 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 然而,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思辩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一个直接转化的例子就是占据了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的玄言诗。 可是,玄言诗毕竟沉淀了至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理趣。 而是借助山水风景形成象喻,或者借着参悟山水风景印证老庄的道理,这样就有了理趣。 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 内容 : 充满诗人高尚、炽热的情感 风格 : 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基本特征。 思想精神: 忧时伤乱、建功立业、迁逝之悲 外在形式:“五言腾踊”的局面 简答三曹的诗歌风格。 曹操 英雄的志意;诗人的才情;霸主的野心 曹丕 理性与感性兼善并美 曹植 才高八斗,任性放纵。 前期意气风发,后期郁郁不得志。 玄言诗 玄言诗是东晋的一种诗歌流派,以阐释老庄玄理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是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在文学上的反映。 缺点是淡乎寡味,缺乏形象。 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 简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诗风,为什么前人说他的诗“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典以怨的诗风,多引用史实借古讽今,并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深刻恰当,能起到讽喻 作用。 左思虽然不是《咏史》诗的开创者 ,但他开创了把历史 ,时事和个人怀抱结合起来写咏史诗的作风,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 试论太康诗风的艺术特征,并举例说明。 太康诗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拟古;二是繁缛,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 ① 主要是模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如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拟《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皆沿袭原题,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的倾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