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要点内容摘要:

:像牛毛(多)、像花针(细)、像细丝(密)⑫本段含蓄写春风的句子:(密密地斜织着)⑬本段描 写雨中景物的写作顺序:(从静到动、从物到人、从近到远)⑭该段中的拟人句是第⑦句。 ⑮划分本段的段落层次:① /②③④⑤ /⑥⑦ ㈥《竹林深处人家》 1.《点金教练》相关练习 41 页: 3 题; 42 页: 6~ 9 题。 2.精要补充练习 “说是竹乡”到“的味道” 选段⑪选词填空:①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 [铺着 ]竹②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 [涌着 ]暗浪, 11 一浪 [推着 ]一浪,一直涌到很远。 ⑫与“像机关布景似的”味道符合的诗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⑬按要求填空。 第一段文字作者的观景点是 [远处 ],所见的景象是“仿 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深 ]。 ”;第二段文字作者的观景点是竹林深处,所见的竹林景象是“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密 ]。 ” ㈦《空城计》 1.《点金教练》相关练习 54 页: 6~ 11 题。 2. AB 卷相关练习 36 页:17~ 22 题。 3.精要补充练习 ⑪故事情节 [开端( 1 段):兵临城下;( 2 段)发展:临危施计;( 4 段) 高潮:( 6 段)司马懿中计;结局:诸葛亮释计。 ⑫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 按要求选择 填空。 第①②段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 A);用众官的“尽皆失色” 衬托诸葛亮的( D)。 第③④段以司马昭的( B)衬托司马懿的( C)。 [A 西城之险 B 年轻气盛 C 老谋深算、狐疑自负 D 临危不惊 ] ㈧《心声》 1.《点金教练》相关练习 59~ 60 页: 6~ 12 题; 65 页: 6~ 11 题。 2. AB 卷相关练习 39 页: 5~ 8 题。 3.精要补充练习(略) ㈨《犟龟》 1.《点金教练》相关练习 69~ 70 页: 5~ 8 题。 2. AB 卷相关练习 47页: 11~ 18 题。 3.精要补充练习 ⑪选词填空:当它穿过(一片)岩石荒漠时,遇见了(一群)乌鸦, 12 它们(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⑫①“很遗憾,我不能这样”中“这样”指代的是(赶紧回去或者留下来哀悼狮王) ;②“就这样,小乌龟又走了许多天”中的“这样”指代的是(怀着不可改变的决定)⑬“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这句话表现了犟龟(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和阻碍不改变初衷、一往无前)的精神。 ㈩《小溪流的歌》 1.《点金教练》相关练习 72 页: 8 题。 2. AB 卷相关练习 42~ 43 页: 14~ 17 题。 3.精要补充练习 ⑪①仿写句子: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 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 (示例:稻谷成熟了,稻谷迎风舞蹈。 高粱成熟了,高粱迎风舞蹈。 )②模仿例句,以“歌声” 为话题仿写句子,例句 :海洋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 是这样柔和。 (仿句,歌声是这样遥远,又是这样亲近;是这样悦耳,又是这样动人心扉)⑫指出这个句子的修辞手法:许多天就好像一天,许多月就好像一月。 (夸张)⑬“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角色。 他们与小溪流有什么关系。 (①“枯树桩”属于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事物,他们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于未来没有信心,只有牢骚。 ②“乌鸦” 属于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的人,他们考虑的只是有没有“好玩意”。 ③“泥沙”是跟随时代或潮流前进了一段之后,认为 “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半途停顿,甘愿掉队的人。 ④海洋中“沉船”因久不思进,苟延残喘之人。 ) ⑭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课文 “思考与练习 二” ) 13 成长过程 特点 力量表现 劝阻者 小溪流 哼哼唱唱 用清亮的嗓子歌唱 推着小树枝打转;冲过石块的阻拦 枯树桩 枯黄的草 小河 沙声的歌唱 翻腾起沉淀的泥沙,卷起飘浮的枯树枝 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 乌鸦 大江 低声吟唱 掀起汹涌的波涛;举起庞大的轮船 泥沙 海洋 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 它不断地涌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 沉船 六、古诗文精读篇目阅读与赏析 ㈠《论语》 1.《点金教练》相关练习 84~ 85 页: 1~ 13 题; 119 页: 14~ 20 题。 2. AB 卷相关练习 51 页: 11~ 17 题。 3.精要补充练习 ⑪解释词语:①说 ;②罔 ;③耻 ;④默而识 之 .。 14 ⑫下列四组中都是表示虚心好学的一组是( A)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 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C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 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⑬下列各组有谈学习方法的,有谈学习态度的,全是谈学习方法的一组是 ( D)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C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 四而不学则殆 ] ⑭文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哪一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㈡《〈世说新语〉二则》 1.《点金教练》相关练习 87~ 88 页: 1~ 20 题; 99 页: 18~ 19 题。 2. AB 卷相关练习 54 页: 11~ 15 题; 71 页: 16~ 21 题。 3.精要补充练习(略) ㈢《木兰诗》 1.《点金教练》相关练习 93~ 94 页: 1~ 17 题。 2. AB 卷相关练习 66 页: 9~ 17 题。 3.精要补充练习(“归来见天子”到“不知木兰是女郎”两 段) ⑪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策勋十二 转 . ②出 郭 . 相扶将 ③ 著 . 我旧时裳 ④同 行 . 十二年 ⑫有通假子的句子分别是:(①对镜贴花慌;②火伴皆惊忙) ⑬用第二段中恰当的动词填空:①以开、坐表现木兰对旧物的亲切感。 ②以脱、著、理、贴等字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时发自内心喜悦之情,栩栩如生地描写出一个纯朴天真的女子形象。 ⑭说法正确的选项有( BCD) [A 节选的两段诗句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 15 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B 第一段写木兰还朝辞赏,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C 第二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表现她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念,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儿装时木兰见火伴的喜剧性场面。 ] 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点金教练》相关练习 96 页: 6~ 10 题; 99 页: 13~ 17 题。 2.精要补充练习 ⑪对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 的一项是( C) [A“城阙”是帝王居住的城,这里指长安。 “风烟”指风尘烟雾;“五津”泛指“蜀州”。 B“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指离别 的情意。 “宦游”指离开家乡除外做官。 C“海内”指全中国;“存知己” 指有知心朋友。 “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象”的意思;“邻”指近邻。 D“歧”同“岐”,叉开;“在歧路”指在分手的地方。 “儿女”指青年男女;“沾巾” 意为沾湿手巾。 ] ⑫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DE) [A 首联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的任所,用“望”字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 安要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在遮。 诗中已流露出离别之意。 B 颔联是劝慰友人的话。 第三句直接点明离别,第四句写离别的原因。 上下语意相承,意思是说彼此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既然离乡“宦游”,离别便是常事,对这种离别,也就不必太伤感了。 C 颈联是千古名句,诗人进一步劝勉友人,饱含真情且富哲理。 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用这样的深情,这样的诗句为好友送行,怎能不使友人备受感动。 D 尾联感情真情深 16 挚。 “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 诗人在劝慰友人相互话别时,彼此忍不住像青年男女一样泪流满面。 此联充分表现了诗人 和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 E 这首诗歌中一、二联对仗工整,用语极为凝练概括。 本诗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感情真挚,婉约深沉,充满了离别时的伤感。 ] 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点金教练》相关练习 96 页: 11~ 13 题。 2.精要补充练习 ⑪解释词语:①弃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