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课文内容1-30课梳理文学常识、拼音练习共23页内容摘要:
◇词语积累: P104 注释 1 :《三点一测》 P153154 表格 ( P101 第 3 段):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第 15课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qīng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y227。 即更 gēng 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2)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 见:了解。 往事:历史。 (4)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 吴下阿蒙。 意思是: 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 士别三日 意思是: 刮目相待。 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 , 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你现在执政 掌权,不能不学习。 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 (这样 )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 ! 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 (他 )。 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 (文体 )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这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 战 国 到 五代 共 1362年间的史事。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司马光,字 君实 , 北宋 (朝代 ) 政治家 、 史学家 (称谓 )。 3.孙权,字 仲谋 , 三国 时期 吴 国的创建者。 ◇ 词语解释: P106 注释 9; P107 注释 1 1 1 15 ◇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 P160 二至四 ◇ 句子翻译: P107 课后练习 二 ◇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解释) 1. 内容理解:孙权劝学 —— 吕蒙就学 —— 鲁肃赞学 2. 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第 16课 社戏 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 xǐng 惮 d224。 n 欺侮 wǔ 撺 cuān掇 duo 凫 f水 篙 gāo 橹 lǔ 撮cuō 棹 zh224。 o 楫 j237。 行 h225。 ng 辈 点拨:注意多音字“省”“行”等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这十多个少年,委 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 委实:实在。 (2)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依稀:隐隐约约。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自失: (听得出神 )忘了自己。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点开 船,在桥石上 一磕 , 退后 几尺,即又 上前 出了桥。 点拨:所填词语是表现开船的一系列动作的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 月色便 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三、文学 (文体 )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社戏》选自 鲁迅 《 呐喊 》,体裁是 短篇小说。 《社戏》以“我”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表现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反映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词语积累: P111 注释 1; P112 注释 6; P114 注释 5; P115 注释 6; P118 注释 2; P119 注释 24; P120 注释 34。 : P115 第 1013 段 ( 1)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 2)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 (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 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 跑 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 (第11 段)① 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 4)“我”的心理变化:轻松 — 急切 — 陶醉 :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3. P122 课后练习三(答案详见《三点一测》 P186) 第 17 课 安塞腰鼓 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 音。 亢 k224。 ng 奋 晦 hu236。 暗 羁 jī绊 蓦 m238。 然 冗 rǒng 杂 戛 ji225。 然而止 2.解释下列词语。 (1)亢奋:极度兴奋。 (2)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3)蓦然:突然,猛然。 (4)冗杂:繁杂。 (5)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6)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 元气淋漓 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 惊心动魄 的搏击 ! (2)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狂舞 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 急促 的鼓点;旋风一样,是 飞扬 的流苏;乱蛙一样,是 蹦跳 的脚步;火花一样,是 闪射 的瞳仁;斗虎一样,是 强健 的风姿。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愈捶愈烈 ! 痛苦和欢乐 , 生活和梦幻 ,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人, 成了茫茫一片 ;声, 成了茫茫一片 „„ 三、文学 (文体 )常识 《安塞腰鼓》的作者是 刘成章。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 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 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作者刘成章。 词语积累: P124 注释 15, P125 注释 1, P126 注释 1 1. 修辞:比喻、排比(增强语势)、反复(强调) P127 练习三 2. P126 课后练习二(答案详见《三点一测》 P192193) :打鼓前(安静) — 打鼓中(舞动) — 打鼓后(寂静) :借安塞腰鼓表达生命、力量之美 第 18课 竹影 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惬 qi226。 意 水门汀 tīng 徘 p225。 i 徊 hu225。 i 参 cēn 差 cī 点 拨:注意多音字“参”“差”的读音。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 一种 幽暗 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2)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 清光。 二、重点句子 1.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凡画一物, 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就是佳作了。 所以西洋画像 照相 ,中国画像 符号 ,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 2.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 竹的一种美的姿势 , 一种活的神气 ,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 三、文学 (文体 )常 识 《竹影》选自《 丰子恺文集 》,作者 丰子恺 ,原名 丰润 ,现代 画家 、 散文家 (称谓 )。 全文以“竹影”为线索,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P128 注释 1 丰子恺,原名丰润,画家、散文家 1. 重点段: P131 第 56 段 ( 1)竹子难画在哪里。 (第 5 段)( 2)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比喻) 说明:中国画重写意(神似),西洋画重写实(形似)。 :孩子兴趣转移(看人影 — 画竹影) :艺术领路人, 寓教于乐 第 19课 观舞记 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褶 zhě裙 颦 p237。 n 蹙 c249。 粲 c224。 n 然 嗔 chēn 视 叱 ch236。 咤 zh224。 点拨:“嗔”不要误读成 zhēn。 2.解释下列词语。 (1)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2)嗔视:生气地看。 (3)叱咤:形容威力极大。 (4)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她只顾使出 浑身解数 ,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 (2)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 轻摇 ,肩的 微颤 :一阵一阵的柔韧的 蠕动 ,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 点拨:所填词语体现了“蛇舞”的动作特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 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 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 我就要在 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三、文学 (文体 )常识 《观舞记》的作者是 冰心 ,选自《 冰心全集 》。 《观舞记》由正题与副题组成。 正题点明中心话题 —— 观舞,副题充满感情,是对正题的具体化说明。 文章先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写自己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总的印象,然后具体描写他们的舞蹈,最后写出观感。 文章运用比、排比等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地舞蹈。 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 词语积累: P135 注释 1; P136 注释 14; P137 注释 12 :排比( 25 段)、比喻、引用(白居易的诗句) :神态、舞姿、服饰、外貌、动作(飞动的美) ( P136 第 17 段从“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铮铮的弦响”) 第 20课 口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 y236。 语 hōu 声 中间 ji224。 n 力拉崩倒之声 曳 y226。 屋许 hǔ许声 几 jī欲先走 点拨:注意多音宇“几”的读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 (2)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 (3)少顷:一 会儿。 (4)既而:不久,紧接着。 (5)妇抚儿乳 抚:抚摸,安慰。 乳:喂奶。 (6)众妙毕备 毕:全、都。 (7)未几:不久。 (8)意少舒 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0)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1)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2)奋袖出臂 奋:畅起、举起。 (13)两股战战 股:大腿。 (14)几欲先走 几:几乎。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 通 座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凡所应用,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 , 不能名其一处也。 (2)忽然抚尺一下, 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 一人 、 一桌 、 一椅 、 一扇 、 一抚尺而已。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只听见围帐里醒木一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点拨:重点理 解“但”“坐”等词语。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凝神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点拨:重点理解“绝”等词语。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走。 点拨:重点理解“奋”“股”“战战”“几”等词语。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应有尽有。 (点拨:这句话形容声音之杂。 ) 三、文学 (文体 )常识 《口技》选自《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作者 林嗣环 ,字 铁崖 , 清 代人。七年级下课文内容1-30课梳理文学常识、拼音练习共23页
相关推荐
. . . . . . . . . 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 . . . . . . . . . .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 . . . . . . . . . . . . 3. 、从全文看,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用文中语句回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么样。 七年级语文 13集体备课教案刘家峡中学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刘家峡中学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67 散步主备人:张艳露 授课人: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 5)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 6)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 7)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
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 安”等词语。 (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⑨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 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 只要坚持这个标准
是为大多数人更好的生活,只有树立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才有意义,自己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六、重点句段分析 ? 第一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文章开门见山,直入事件,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 ? 第十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走过艰难险阻后,骆驼看到了美丽的景色,但是这么 美丽的景色并没有改变骆驼回到沙漠、改造沙漠的决心,由此可以看出骆驼高尚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