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复习总结内容摘要:

生沉淀的几种类型。 ( 1) 非凝聚性自由沉降(高散颗粒的沉淀):颗粒的沉降不受其他颗粒和容器器壁的影响,颗粒保持其原始的大小形状的沉降 ( 2) 凝聚性沉降:在水体中投加一种药剂,帮助水中小颗粒凝结成大颗粒使其沉降。 ( 3) 干扰沉降:颗粒沉降受到其他颗粒干扰,主要是颗粒浓度达到一定数量级,互相影响,沉速变慢。 ( 4) 成层沉降:当 颗粒浓度继续增大到一定时,就产生一界面,发生界面沉降 ( 5) 化学沉降:投加某种药剂,使溶解在水中的杂质结晶为沉淀物。 利用因次分析法建立胶体颗粒在水中运动的数学模型。 Stoke 公式的应用 ( 含义、 条件)。 层流区的斯托克斯( Stokes)公式 假设: 1)颗粒不受周界干扰; 2)水是静止的; 3)水膜与水体之间的滑动(故水体对颗粒的摩擦是均匀的); 4)颗粒为刚性的(大小、密度不改变), 且为圆形。 注:为了便于理解,假设颗粒不动的,而包围它的水是向上流动的,水的流速恰好是 u如右图。 由此得出:颗粒在水中的重力 F 重 =F 阻 ( 1)颗粒在水中的重力为: ( 42) ( 2)水流对颗粒 所产生的阻力为: ( 43) 式中: d — 颗粒直径; U — 沉速;ρ s — 颗粒密度; l — 粒径长度(选用 d)。 ρ — 水的密度。 μ — 水的动力粘滞性系数。 根据因次分析法求得: ( 44)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简化后可得: ( 45) ( 45)式为颗粒沉降的一般通式,但不便于应用,因 CD 难于确定,为此将( 45)式改写成: , 以 为纵坐标, lgRe 为横坐标,绘制实验曲线: 实验曲线可知: Re ≤ 1 之前为直线型,而斜率为 45176。 故有: ( 46) 则斯笃克斯公式( Stokes ): ( 47) 上式适用于 Re ≤ 1,相当于 d≤ 的颗粒,但当颗粒 d 时, 由于布朗运动影响较大,故亦不服从此规律。 理想沉淀池沉淀原理、 基本概念(截留速度、表面负荷)、 沉淀效率公式的建立、意义。 Camp 假设 ①颗粒为刚体,且属于自由沉降; ②在沉淀区,水流方向是水平的,且在过水断面上的各点流速均相等; ③在沉淀区首端,悬浮杂质的浓度及颗粒在垂直于水流断面上的各点流速均相等; ④沉淀物只要沉降在底线,即认为被去除,不再返回水中。 若某颗粒的沉速 u0(在水平 流速 v 下 ),以水面始端(顶端)至底所沉高度为 h0,所运行 的水平路长为 L, 式中: B — 池宽 Q — 流量 A — 池面积 Q/A — 池单位面积的产水量,故叫面积负荷(表面负荷率或溢流率) ; u0 — 指从池顶 A 开始下沉恰好完全沉到池底最远处 B 点的那种颗粒的沉速叫做截流速度。 由上式可知,沉淀池的产水量与沉淀池面积成正比,与池深无关。 截留速度: 从池顶 A开始下沉恰好完全沉到池底最远处 B的那种颗粒的沉速。 表面负荷 : 单位沉淀面积上承受的水流量,即 q=Q/BL。 从上图可知,沉速大于或等于 u0 的颗粒将全部在池内沉下,而沉速小于 u0 的颗粒也有部分沉下。 设 某种颗粒 m 的沉速 ui,在 hi 高度可沿着Ⅱ直线沉至池底,由于颗粒浓度在进口垂直断面上分布均匀,故这种颗粒沉下的百分率为( 沉淀效率 ): 即 结论:浑水在理想沉淀池中的沉淀效率只与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有关,而与其他因素,如水深,池长,水平流速和沉淀时间均无关。 沉淀池中判别水流 紊动性和 稳定性 的指标。 判断水流的紊动性的指标雷诺数 Re: 对明渠流 Re< 500 层流,> 2020 紊流 平流池中: Re=4000~ 15000 紊流 水流的 稳定性 :克服异重流、异轻流、偏流所产生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带来的搅动 ,使水 流趋向于正常流型的水流自身能力。 判断水流稳定性大小的指标是佛劳德数 Fr(> 105~ 104): 讨论: Re ↘ Fr↗ ① v 一定, R↘ ; ② v↘, R↘。 分层,分格。 斜板沉淀池的基本原理及水力特性。 工作原理 : 由沉淀效率 公式可知: 在原体积不变时,增加沉淀面积,可使颗粒去除率提高。 斜板(管)沉淀池与水平面成一定的角度(一般 60176。 左右)的板(管)状组件置于沉淀池中构成,水流可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流动,颗粒沉于斜管底部,而后自动下滑。 斜板(管)沉淀池的沉淀面积明显大于平流式沉淀池,因 而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水量或提高沉淀效率。 结论: 若 角一定, P 愈小,则 Re 愈小, Fr愈大。 可见,斜板池水力性能好。 因为 Re 可很小。 斜管中,一般 Re< 100~ 200, Fr> 103~ 104 此数据已满足水流的稳定性和层流的要求,故水力条件比平流池好得多。 四 、水的澄清 澄清池与沉淀池的区别。 澄清池与沉淀池的不同在于:混合、反应、沉降分离的全部过程是在澄清池构筑物内完成的。 澄清池: 泥渣悬浮型澄清池(廊道式、脉冲式 ); 泥渣循环型澄清池 ( 机械搅拌式、水力循环式 ) 澄清池的作用和特点: 利用早先形成的泥渣絮体(包括氢氧化物胶体和粗分散颗粒) 作为接触介质,这些絮体和颗粒有加速水解的自动催化作用。 前述的混凝和碰撞理论,原水中脱稳后的或已被氢氧化物吸附 的悬浮物质与那些早先的活性絮体相碰撞,增加了碰撞机会, 就会被进一步吸附或发生粘结或被阻留,而结合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