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世纪文字版内容摘要:

之南,又無山以應之,是故先後論者,咸以《地理志》之說為失。 又即俗說以唐城為望都城者,自北無城以擬之。 假復有之,途程紆遠,山河之狀,全乖古證,傳為疏罔。 是城西北,豆若水编校 帝王世紀 皇甫 謐 山西足,有一泉源,束北流徑豆山下,合蘇水,亂流轉注,東入滱。 是豈唐水乎。 所未詳也。 又於是城之南如東十餘里有一城,俗謂之高昌縣城,或望都之故城也。 縣在唐南,皇甫謐曰‘相去五十里’,稽諸城地,猶十五里 ,蓋書誤耳。 此城之東,有山孤峙,世以山不連陵,名之曰孤山。 孤、都聲相近,疑即所謂都山也。 《帝王世紀》曰‘堯母慶都所居,故縣目曰望都’。 張晏曰‘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望都縣以為名也’”。 ①原校此句上有脱。 ②與《郡國志》注及《御覽》所引異。 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顓頊。 顓頊生窮蟬,窮蟬有子曰敬康,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曰橋牛,橋牛生瞽瞍,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 目重瞳,故①名重華,字都君。 龍顔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有聖德。 始遷於負夏,販於頓丘,債②於傅虚。 家本冀州,每徙 則百姓歸之。 其母早死,瞽瞍更娶,生象。 象③傲,而父頑母嚣,咸欲殺舜。 舜能和諧,大杖則避,小杖則受。 年二十,始以孝聞。 堯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 見舜於貳宮,設饗禮,迭為賓主。 南面而問政,然後賜以絺衣琴瑟,築宫室,封之於虞。 ④命為司徒太尉,試以五典,有大功二十⑤。 夢眉長與髮⑥等。 堯乃賜舜以昭華之玉,老而命舜代己攝政。 明年正月上日,始受終於文祖,以⑦太尉行事。 舜攝政二十八年而若水编校 帝王世紀 皇甫 謐 ⑧堯崩,三年喪畢,舜年八十一⑨。 以仲冬甲子,月次於畢,始即真。 改正朔⑩,以土承火,色尚黄。 ○ 11 《尚書中候》所謂“ 建黄授正改朔” ○ 12。 乃詢四岳,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東巡狩,登泰山,觀河渚,受圖書。 褒賜群臣,尊任伯禹、稷、契、皋陶、伯益地。 有苗氏負固不服,禹請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 吾前教由未也 ○ 13。 ”乃修教。 三年,執干戚而舞之,有苗請服 ○ 14。 立誹謗之木,申命九官十二牧,及殳斨、朱虎、熊羆等二十五人。 三載一考績,黜陟幽明。 禹為司空,功被天下。 棄為后稷,播時百穀。 契為司徒,敬敷五教。 皋繇為士,典刑惟明。 倕為共工,莫不致力。 益為朕虞,庶物繁植。 伯夷為秩宗,三禮不闕。 夔為樂正,神人以和。 龍為納言,出内惟允 ○ 15。 於是俊乂在官,群後德讓,百僚師師。 以五采章施於五色為服,以六律五聲協治。 治用之和,烝民乃粒。 萬邦作乂,庶績咸熙。 乃作大韶之樂,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故孔子稱“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景星曜於房,群瑞畢臻,德被天下 ○ 16。 初,舜既踐帝位,而父瞽瞍尚存,舜常戴 ○ 17 天子車服而朝焉。 天下大之,故曰大舜。 都平陽,或云 ○ 18 蒲坂潙汭。 嬪於虞,故因號有虞氏 ○ 19。 有二妃 ○ 20 ,元妃 ○ 21 娥皇無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登 ○ 22 比氏生二女,宵明燭光。 有庶子八人皆不肖,故以天下禪禹。 舜年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而薦禹,九十五而使禹攝政,攝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於嗚條,年若水编校 帝王世紀 皇甫 謐 百歲。 ○ 23 ①四字據《藝文》十一及《五行大義》增。 ②一作“責”。 ③《初學記》九不重“象”字。 ④十五字依《 御覽》八百十九所引增。 又《路史•後紀》引《世紀》云:“賜之絺衣舆琴,為築宫室,封之虞土。 ” ⑤《藝文》十一引此云:“試以五典,遂舉八凱,使佐後土,以揆百事。 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 舜於是有大功二十。 ”《初學記》九引此云:“堯於是乃命舜為司徒太尉,試以五典。 舉八元、八凱,四惡除而天下咸服。 遂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堯乃命舜代己攝政。 ” ⑥《册府》作“須”。 ⑦依《初學記》增。 ⑧八字依《初學記》增。 ⑨五宇依《初學記》增。 ⑩按:《御覽》《初學記》所引俱無此三字,據《文選•永明策秀才文》注所引增。 《堯典》“正 月上日”,鄭注日:“帝王易代,莫不政正建朔。 堯正建丑,舜正建子。 此時未改堯正,故云正月上日。 即政改堯正,故云月正元日。 ”此云仲冬,正是建子月,與鄭說合。 王肅以為自夏已上皆以建寅為正,其後偽造古文,孔傳亦同肅説。 後人欲以《世紀》附合偽《書》,遂删此語耳。 若水编校 帝王世紀 皇甫 謐 ○ 11 《初學記》引此,下有“以正月元日格於文祖,申命九官十二牧,以禹為司徒”廿一字。 按:以正月元日與仲冬甲子為二事,不合經義,誤也。 ○ 12 十二字亦據《文選》注所引增。 ○ 13 “由”通“猶”。 ○ 14 按:此本《韓子 五蠹篇》,不用晚出《大禹謨》。 ○ 15 “禹為司空”已下七十三字依《藝文》十一增。 ○ 16《藝文》作“群瑞畢致,地出乘黄,舜於是德被天下”。 ○ 17 當作“載”。 ○ 18 一作“營”。 ○ 19 按:《水經•河水三》注引皇甫謐云“纳二女於潙水之汭”,又《書 堯典》正義引皇甫謐云“堯以二女妻舜,封之於虞。 今河東太 陽山西虞地是也”。 ○ 20 當作“三”。 ○ 21 《檀弓》正義引作“長妃”。 ○ 22 當作“癸”。 ○ 23 按:馬、鄭《古文尚書》“舜生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鄭注:“舜生三十,謂生三 十也。 登庸二十,謂歷試二十。 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謂攝位至死為五十年,舜年一百歲也。 ”東晉古文作“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偽孔傳謂舜壽一百十二歲。 士安不用孔説,知未見東晉古文也。 若水编校 帝王世紀 皇甫 謐 殯以瓦棺,葬蒼梧九疑山之陽。 是為零陵,謂之紀市。 在今營道縣,下有群象為之耕。 《御覽》八十一。 耕於歷山之陽,耕者讓畔。 漁於雷澤,漁者讓淵。 陶於河濱,陶者器不窳①。 《初學記》九。 ①按:《初學記》引此在“娥皇女英妻之”句下,恐非。 鄭玄曰:“歷山在河東,今有舜井。 ”皇甫謐或言“今濟陰歷山是也。 與雷澤相比。 ”《水經 瓠子河》注。 言陶於河濱,即《禹貢》所謂陶丘。 今濟陰定陶之西南陶丘亭是也。 《詩 魏譜》正義。 瞽瞍之妻曰握登,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氏。 堯求賢而四岳薦舜,堯乃命於順澤之陽。 《文選 王元長曲水詩序》注。 漢中成固,姚墟在西北,有舜祠。 《後 漢 郡國志》注。 負夏,衛地。 《水經 泗水》注。 潙水在河東虞縣歷山西汭水涯也。 猶洛汭、渭汭然也。 《五帝紀》索隱。 舜殯於虞,虞城是也。 亦謂吴城。 《史記》秦昭王伐魏取吴城,即此城也。 《後 漢 郡國志》注。 長沙下隽羅有黄陵亭。 ①又。 ①《湘中記》亦云“二妃之神”。 舜彈五弦琴,歌南風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人①之愠兮。 ”《御覽》九。 ①《初學記》一引作“民”。 若水编校 帝王世紀 皇甫 謐 舜恭己無為,歌南風之詩,詩曰;“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人之財兮。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人之愠兮。 ”《御覽》五百七十一。 西王母慕舜德,來獻白環及玦 ,并貢益地圖。 《初學記》廿。 《御覽》六百廿一。 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潘者也。 今城中有舜廟。 ①《水經 河水四》注。 《路史 後紀》十二。 ①按:《水經注》舊本“潘”作“潠”,戴校改與《路史》同。 帝舜其所營都,或言蒲阪,即河東縣。 《御覽》百五十五。 若水编校 帝王世紀 皇甫 謐 帝王世紀第三 夏 伯禹,夏後氏,姒姓也。 其先出顓頊。 顓頊生鯀,堯封為崇伯,納有莘氏女,曰志,是為修己①。 山行②,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③,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於石紐④。 虎鼻大口,兩耳參鏤⑤,首戴鈎⑥,胸有玉斗,足文履己⑦,故名 文命,字高密。 身長九尺二寸⑧。 長於西羌,西夷人也。 禹未登用之時,父既降在匹庶,有聖德,夢自洗於河,觀於河,始受圖,括地象也。 圖言治水之意,四岳舉之,舜進之堯,堯命為司空。 繼鯀治水,乃勞身涉勤⑨,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故世傳禹病偏枯,足不相 過 ,至今巫稱禹步是也⑩。 又于足胼胝,納禮賢士,一沐三握髮,一食三起 ○ 11飧。 堯美其 績 ,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 天下宗之,謂之大禹。 年二十始用,三十二而洪水平,年百歲崩於會稽,因葬會稽山陰縣之南。 今山上有禹冢并祠,下有群鳥耘田 ○ 12。 《御覽》八十二。 ①“其先出顓頊”已下依《初學記》增。 《史記 夏本紀》索隱曰:“皇甫謐云:‘鯀,帝顓頊之子,字熙。 ’又《連山易》云:‘鯀封於崇。 ’故《國語》謂之‘崇伯鯀’。 《系本》亦以鯀為顓頊子。 《漢書 律歷志》則云:‘顓頊五代而生鯀’。 按:鯀既事堯,與舜代系懸殊。 舜即顓頊六代孫,則鯀非顓若水编校 帝王世紀 皇甫 謐 頊子。 蓋班氏之言,近得其實。 ” ②依《藝文》十增。 ③《藝文》作“意感慄然”。 ④按:《蜀志 秦宓傳》注引《世紀》曰:“鯀納有莘氏女曰志,是為修己。 上山行,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臆圮胸 坼,而生禹於石紐。 ”又引譙周《蜀本紀》曰:“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其地名刳兒坪。 見《世帝紀》。 ” ⑤一作“漏”。 ⑥原注:“鈎,鈐。 ” ⑦《御覽》三百七十二引作“大禹右足文履己字”。 ⑧《初學記》十九、《御覽》三百七十七并作“九寸”。 ⑨一作“勤苦”。 ⑩一本無“故世傅”已下十九字。 《世說注》上之上有此語。 ○ 11 一作“吐”。 ○ 12 原注:“修紀或云修己,未詳。 ” 堯命以為司空,繼鯀治水,十三年而洪水平。 堯美其績,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 禹。 及堯崩,舜複命居故官。 禹年七十四,舜始薦之於天。 薦後十二年舜老,始使禹代攝行天子事。 五年舜崩,禹除舜喪,明年始即真。 以金承土,都平陽,或都安邑。 年百歲,崩於會稽。 始納塗山氏之若水编校 帝王世紀 皇甫 謐 女,生子啟,即位。 《初學記》九。 夏禹時,渠搜國來獻褐裘也。 《御覽》六百九十四。 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懷德之南,今其下有荆渠也。 《後漢•郡国志》。 《長安志圖》十九。 今九江當塗有禹廟。 《夏本紀》索隱。 禹會塗山,揚州之域。 當塗縣有禹聚。 《初學記》八。 禹葬,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繃之。 下不及泉,上不通臭。 既葬,以餘壤為 壠 ,若參耕之 畝。 《藝文》十一。 《御覽》卅七。 《連山易》曰:“禹娶塗山之子,名曰攸,生餘。 ”①《玉海》卅五。 ①按:《北史》稱劉炫僞造《連山易》、《魯史記》,則《世紀》引《連山易》者,係劉氏後人竄入,以文其偽。 與《世紀》引晚出古文《書》一例。 禹始納塗山氏曰女媧①,合婚於台桑。 有白狐九尾之瑞至,是為攸女②。 故《連山易》曰“禹娶塗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啟”是也③。 《御覽》百卅五。 ①有誤。 ②有誤。 ③《路史 後紀》十三云:“《世本》、《世紀》皆作女嬌,《帝系》作女憍。 ” 皋陶生於曲阜。 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賜姓曰偃。 若水编校 帝王世紀 皇甫 謐 堯禪舜;命之作士。 舜禪禹,禹即帝位,以咎陶為賢,薦之於天。 將有禪之意,未及禪,會皋陶卒。 《夏本紀》正義。 皋陶卒,葬之於六。 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 六故城在今壽州安豐縣南也。 《後漢 張衡傳》注。 啟升後,十年,舞九韶。 三十五年,征河西①,《御覽》八十二。 ①按此條當有誤。 帝啟,一名建,一名余。 德教施於四海,貴爵而尚齒。 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在位九年,年八十餘而終。 又。 鄠有甘亭,在縣南。 夏啟伐扈,大戰於甘。 《後漢 郡國志一》注。 有扈與夏同姓。 《書 甘誓》正義。 夏啟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 《夏本紀 》集解。 《後漢 郡國志》:“潁川陽翟,禹所都,有鈞臺。 ”注:“《左傳》曰:‘夏啟有鈞臺之享。 ’杜預曰:‘有鈞臺陂。 ’《帝王世紀》曰:‘在縣西。 ’” 太康無道,在位二十九年,失政而崩。 《御覽》八十二。 太康失國,兄弟五人須於洛汭,號五觀也。 《夏本紀》索隱。 《水經 巨洋水》注:“《國語》曰:啟有五觀,謂之姦子。 五觀,蓋其名。 所處之邑,其名曰觀。 皇甫謐曰:衛地。 ” 若水编校 帝王世紀 皇甫 謐 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諸侯於斟尋氏①。 即《汲家書》云“相居斟灌”也。 《水經 巨洋水》注。 ①戴案:“帝”近刻作“商”,“斟”下衍“灌斟”二字,并誤。 帝相,一名相安。 自太康已來,夏政凌遲,為羿所偪①,乃徙②商③丘,依同姓諸侯斟灌氏、斟尋氏。 羿遂襲帝號為羿帝。 《御覽》八十二。 ①《後漢 桓帝紀》注作“逐”。 ②《後漢》注作“都”。 ③當作“帝”。 帝羿有窮氏,未聞其姓何先。 帝嚳以上,世掌射正。 至嚳,賜以彤弓素矢,封之於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