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内容摘要:

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把握;概 括中心意思则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着眼于文章的整体驾驭文章,通过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章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 首先,要通读选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要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寻找答题点;再次,精读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语句、字词;最后,综合句意,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整体把握,得出答案。 为了达到准确地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这一目的,还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1)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 —— 起始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些句子 常常是归纳文段 (或全文 )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依据。 (2)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 (3)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 (4)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 (5)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二 、 掌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基本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文后题目。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 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 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 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 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 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 “ 鸟巢 ”“ 水立方 ” 的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型产业。 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 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 “ 利 ” ,后者侧重于 “ 义 ” ,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文化创意产业以 GDP 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 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 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 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 “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 ,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 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比如,一盒 88 888 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选自 2020 年 2 月 8 日《甘肃日报》,有删改 ) 3. 下列关于 “ 创意 ” 的理解 ,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 , 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 与创造相比 , 创意具有 “ 最原始 、 最基本 、 最关键 、 最具有决定性 ” 等特征。 C. 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 , 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 D. 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 , 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 答案 C 解析 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 主意,而非 “ 整个行动计划 ”。 4. 对于 “ 文化创意产业 ” 和 “ 文化创意事业 ” 关系的表述 ,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 , 前者侧重于 “ 利 ” , 后者侧重于“ 义 ” , 功能不同 , 相互补充 , 不可替代 , 缺一不可。 B. 文化创意产业以 GDP 增长为标准 , 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 ; 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 , 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 C. 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 , 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 , 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 、 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 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 , 前者具 有经济属性 , 后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 只有两者一起抓 , 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 、 合理的发挥。 答案 A 解析 B 项 “ 硬指标 ” 和 “ 软指标 ” 是相对而言的,并非是说 “ 必须完成 ” 和 “ 可急可缓 ”。 C 项应将 “ 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 ” 和 “ 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 ” 中的 “ 只 ” 改为 “ 注重 ”。 D 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 【 知识储备 】 理解 “ 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 “ 文中 ” 一词,指在理解概念时,要有客观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 重要概念 ” ,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对论述对象或论述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这句话合起来就是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理解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有: (1)抓住阐释概念的文字,把握本质特征,明确概念的内涵;(2)抓住分类解说的文字,把握分类标准和相关阐释,明确概念的外延; (3)借给概念下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作出直观判断。 另外,在具体做题时应注意: (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 正确领会概念含义。 (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 (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连义互解、主宾互解,或作以实证虚、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的处理。 三 、 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基本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尚书》云: “ 德自舜明。 ” 《史记》载: “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 (虞舜 )始。 ” 舜帝是 “ 德 ”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 道德本体文化。 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 “ 仁 ” ,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 儒学三重道德 —— 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 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 “ 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 „„ 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 ” 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以农耕文化为内 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 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 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节选自《舜文化》 ) 5. 对文中 “ 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 一句的理解 , 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 舜文化是中 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B.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C. 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D. 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答案 D 解析 由原文第二段 “ 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 可知此选项的说法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做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 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 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节选自《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 6. 联系上下文 , 对语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 , 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 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 , 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 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 , 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 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加以整合 , 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答案 D 【 知识储备 】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 是对一些关涉全文主要内容的重要判断。 这种判断或对说明对象的性质有所断定,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或在陈述事实后得出结论。 理解句子含意,首先要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 对复杂的单句,要能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 (主语 ),划出主干 (主谓宾 )和枝叶 (定状补 ),要善于识别使单句复杂化的标志性词语,弄清复杂宾语前面的动词所管辖的范围,弄清介词所统率的对象,弄清连词所关联的范围,从而明确语意的核心所在。 对于复句,要弄清它包含几个分句,每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整个复句的层次关系,整个复句的意义重点,把握具体特征与概念属性之间的内在关 联。 其次,要对句子的邻句及语境进行分析。 有些重要句子,要从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的还必须结合观点、中心思想去理解句意。 再次,要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进行分析。 起统率作用的,要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上去看、去分析;起过渡作用的,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起总结作用的,要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 四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汉语应该更自信与乐观 朱凌宇 几日来,大家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在汉语中加入英语使用的问题,表达了正面 的看法,笔者非常赞同,同时也想换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据说目前世界上有 6 000 种语言,每两周就至少有一种语言在消失, 100 年后 50%至 90%的语言便会无影无踪。 “ 汉语纯净论 ” 者可能是基于一种危机感,认为我们若是不捍卫自己的语言,迟早有一天会被其他强势语言替代。 然而事实是,当前世界上被最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是汉语,有 10 亿人以上,其次是英语和西班牙语,各 4 亿人左右。 其他使用较多的还有法语、俄语、孟加拉语、北印度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日语等。 虽然从影响力上来看,汉语无法与英语相比,但我们至少应该有点自 信 —— 大基数的使用人口,给了汉语很强的生命力。 古代由于交通闭塞,人们 “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使多种语言产生成为可能。 当今世界却正相反,由于交流增加,一方面对大量弱势语言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却又催生了不少能操两三种语言的人。 近日就有专家估计,全球双语使用者 (bilingual)可能高达50%至 75%。 以此类推,未来操持多种语言的人只会多,不会少。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乐观地估计出,汉语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使用的口语对书面语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最终决定书面语,未来 人将不同语言混杂地脱口而出,到被书面语固定下来的情形,将难以避免。 世界语 (Esperanto)的发明和发展,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启示。 1887 年波兰眼科医师柴门霍夫博士为了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了世界语。 然而在风光了一阵子之后,世界语最终没有传播开来。 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语言是基于经济、文化而传播的, 比如为了做生意赚钱,或为了看电影、听音乐,或为了学习别人的技术,我们才去学习他国的语言,没有这些根基,语言传播的动力就会消失。 也就是说,只要中国能够正常发展,发挥与其人口相称的文化、经济水 平,不断加深与各国之间的交流,汉语将自然而然地被发扬光大。 如果再引申一层,让我们把眼光放到 1 000 年之后 (如果粗略认为每 100 年有 50%的语言消亡的话, 1 000 年后当只剩下五六种语言 ),一种崭新的世界语将会因为全球经济文化的融合而诞生。 这种新的世界语将完全不同于老的世界语,因为它有传播和发展的动力。 此外,与老世界语以印欧语系作基础不同的是,它将很可能是东方语与西方语的结合体,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言,它将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结合体。 这也就是说,未来的语言将最终从混杂走向统一。 汉语中沾染了英语 ,由诸君看来,明显是更方便有效的,更何况汉语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净化汉语就显得迂腐。 汉语中沾染了英语,不能简单理解为白纸上沾染了墨点,“ 塞翁失马 ” 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上去不那么美妙的东西,往往孕育着美好的萌芽。 因此今日争论的矛盾,未尝不是未来新事物的肇端。 反过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