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内容摘要: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7 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 时候。 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 3 分) 【答案】早春(初春)。 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 , 天空 也刚刚 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 远 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 嫩 绿铺在地面。 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写出“早春”, 1 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2 分) (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4 分) 【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 倍加珍惜。 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 “ 醉倒 ”。 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 2 分) 【诗词浅析】 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不过苏轼也真是偷懒,一首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 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6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 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 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 “ 醉倒 ” ,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 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 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 大概 就是作者 想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了。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 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 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 3 分) 答: 才思、诗风、诗品 ; 卓异不凡。 或 “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 ; “诗无敌”。 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 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 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 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 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 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 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 4分) 答: 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 情。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 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 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 3 分) 答: 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 7 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 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 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 审好题,方能答好题。 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6 分) ,回答问题。 ( 6 分) 晓至湖 ㈠ 上 [清 ]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 ㈡ 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 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 ㈢。 (选自《 清诗选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