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中考语文复习第9讲古诗词鉴赏内容摘要:

何一个角度赏析均可。 )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 “ 辅 ” 或 “ 望 ” 字。 示例一: “ 辅 ” 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二: “ 望 ” 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5. (2017 预测 )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首联首句写送别之地,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B.颔联作者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C.颈联表 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D. 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表达了作者心胸的豁达。 (十 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课标篇目】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 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 “ 凄凉地 ” 和 “ 弃置身 ”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2. (2020 荆门 )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2020 荆门 )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答出大意即可) 4. (2020 襄阳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 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的 “ 长精神 ” 三字。 “ 长精神 ” 即 “ 振作精神 ” ,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 (信念 )和乐观的精神。 (或 “ 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 ;或 “ 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 ) 5. (2020 泰安模拟卷 )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算 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华章文化 word 版习题 (编辑部) 02787778916 “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十六 )夜雨寄北 【课标篇目】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2017 预测 )诗中两次提到 “ 巴山夜雨 ” ,有什 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 (友人 )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2. 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 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3. (2017 预测 )选出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D )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 诗人以 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 “ 何当 ” 为想象希望之词。 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 “ 巴山夜雨 ” 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十 七 )望岳 【课标篇目】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 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2020 宜城模拟卷 )齐鲁青未了 ” 表现 了 泰山的 高大 , “ 造化钟神秀 ” 描写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所展示的画面。 示例: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3. 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颔联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妙在何处。 示例: “ 钟 ” 字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写出造 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 割 ” 字用得好,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 象。 4. (2020 鄂州 )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气势。 最后一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比喻、夸张、拟人 (任答一种即可 ) 高大雄伟。 5.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 一项是 ( D ) A. “ 齐鲁青未了 ” 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华章文化 word 版习题 (编辑部) 02787778916 B. “ 会当凌绝顶 ” 中, “ 会当 ” 的意思是 “ 终当,终要 ”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十 八 )赤壁 【课标篇目】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 锁二乔。 1.本诗属于 咏史 诗 (诗歌类别 ),该类诗歌的特点是 借史实抒情。 文中 “ 东风 ” 指的是火烧赤壁一事。 2.试从 “ 以小见大 ” 的角度赏析杜牧的《赤壁》。 示例: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 “ 小物 ”“ 小事 ” 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 “ 折戟 ” ,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 “ 二乔 ” 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 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示例: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4.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B.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兴感的缘由 ——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 C.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直接写出了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 D.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诗人 慨叹历史 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十 九 )己亥杂诗 【课标篇目】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歌开头一句,以 “浩荡 ”修饰离愁,以 “白日斜 (天涯 )”衬托离愁 ,“ 离愁 ”一词更是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中的 “ 吟鞭 ” 是指 诗人的马鞭。 2. (2020 河南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我满怀惆怅的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 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3. (2020 安顺 )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 “ 离愁 ” 的。 用 “ 浩荡 ” 表现 “ 离愁 ” 的广阔无边,用 “ 白日斜 ” 的环境描写烘托 “ 离愁 ” (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 4. (2020 河南 ) 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5.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华章文化 word 版习题 (编辑部) 02787778916 示例: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 信念。 6.(2020 泰安模拟卷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2 分)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二十 )泊秦淮 【课标篇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 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 凄冷、迷蒙 的画面。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和谐的融为一体,贴切传神的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2.真正不知 “ 亡国恨 ” 的是什么人。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写景连用。 把 “ 近酒家 ” 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