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现当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试题库内容摘要:

《偷生》 《饥荒》 31 《灭亡》 杜大心 无政府主义 8 32 《雾》 《雨》 《电》 33 《新生》 李冷 34 《砂丁》《雪》 35 《家》 《 春》 《秋》 36 《憩园》 《第四病室》 《寒夜》 37 万家宝 《雷雨》 第一部 38 《雷雨》 《日出》 39 《原野》 40 《黑字二十八》 《蜕变》 《正在想》 《蜕变》 41 二 成熟 42 《新梦》 《哀中国》 43 《少年漂泊者》 《短裤党》 杨直夫 《田野的风》 44 萧涧秋 鲁迅 45 白莽 《孩儿塔》 鲁迅 46 《田家冲》 《水》 47 《包氏父子》 《华威先生》 抗战官僚 48 《南行记》 《石青嫂子》 《一个女人的悲剧》 49 《五奎桥》 《香稻米》 《青龙潭》 50 《咖啡店之一夜》 《获虎之夜》 51 《名优之死》 《 南归》 《回春之曲》 《丽人行》 52 《打杂集》 《不惊人集》 《推背集》 《海天集》 聂绀弩 柯灵 王任叔 53 《黄昏之歌》 《鹰之歌》 《画梦录》 《还乡杂记》 《囚绿记》 54 《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再笔》 55 曹云甫 立秋 56 戴望舒 《我的记忆》 《望舒草》 《灾难的岁月》 57 《三江好》 《最后一计》 《放下你的鞭子》 58 《春风秋雨》 《白天珠海》 59 《大堰河 — 我的保姆》 《北方》 《向太阳》 《他死在第二次》 《旷野》 《火把》 60 《给战斗者》 《街头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61 《赛金花》 《秋瑾传》 历史讽喻剧 62 《岁寒图》 《升官图》 63 《在其香居茶馆里》 《淘金记》 《困兽记》 《还乡记》 64 《财主的女儿们》 《围城》 65 《啼笑因缘》 《八十一梦》 66 《金锁记》 67 《边区自卫军》 《平汗路工人破坏大队》 68 《贺龙印象记》 《彭得怀速写》 《晋察冀边区印象记》 69 《开荒篇》 《播种篇》 70 《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 7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 72 《新儿女英雄传》 《吕梁英雄传》 柯蓝 73 《种谷记》 《高干大》 《原动力》 74 《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 9 二、选择题(每题一分) 1. A 2. B 3. C 4. D 5. A 6. A 7. B 8. C 9. B 10. D 11. A 12. C 13. D 14. D 15. B 16. A 17. C 18. B 19. A 20. C 21. D 22. B 23. C 24. D 25. D 26. A 27. D 28. B 29. C 30. D 31. C 32. D 33. C 34. D 35. D 36. B 37. C 38. B 39 C 40. A 41. D 42. C 43. A 44. B 45. A 46. A 47. C 三、解释题(每题 5 分) 1.从 1917 年开始,由胡适、陈独秀倡导,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人响应参加。 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提倡白话文。 标志中国文学进入现代时期。 2. 1928 年,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成员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论述了革命文学的性质、任务、作家的世界观转变等问题。 因理论偏差,倡导者与鲁迅等人发生论争。 革命文学的倡导标志着现代文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1930 年 3 月 2 日在上海成立,鲁迅、冯雪峰与太阳社、创造社部分成员共 40 余人出席大会。 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成立后,出版了十几种刊物,开展了众多的活动各,积极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于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936 年初自动解散。 4.全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 年 3 月 27 日在成立。 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汇合起来,形成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领导和推动了抗战时期文学的发展。 5.指 从 1937 年 11 月上海四周沦陷至 1941 年 12 月 8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四年零一个月时间里,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开展各种公开或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 主要是杂文和戏剧活动,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6.是现代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新文学社团。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 12 人。 以《小说月报》等为主要刊物,倡导写实的文学创作方法,强调文学应“为人生”,创作风貌以平实、客观为主,推动了当时“问题小说”的兴盛。 7. 1921 年 7 月 成立,有前后期之分。 前期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是《创造季刊》、《创造月刊》等。 主要倾向于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想,强调文学“为艺术”,创作风貌以抒情、主观为主,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主流。 后期主要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等,提倡革命文学,思想“左倾”。 8. 1923 年开始活动, 1924 年成立的一个文艺团体。 最初以戏剧活动为主,其后以新诗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陈源等,以《新月》月刊出版时间最长。 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较深。 9. 1922 年 3 月成立于 杭州,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他们以写爱情诗闻名,出版诗合集《湖畔》、《春的歌集》。 10.因 1924 年 11 月创办的《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它以发表各种文体的散文为主,尤多杂文、小品、随笔。 其主旨是进行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具有泼辣、幽默的文体特征。 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1.是 1906 年由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发起的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但以演出西方话剧活动为主。 曾在日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剧。 其活动推动了现代话剧的诞生,扩大了 西方话剧的影响力。 12. 1925 年由鲁迅发起成立,出版《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等。 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等。 以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 13.是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 1924 年出《南国半月刊》, 1927 年在南国电影剧社基础上改组为南国社后,主要致力于现代话剧运动,多上演由田汉编写的剧本,以浪漫和感伤风格为主。 南国社的戏剧运动为当时衰落的新剧注入了生命活力,成就与影响代表了现代话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14.是两个有连贯关系的文学社团。 浅草社于 1922 年成立,主要 成员有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沉钟社于 1924 年成立,由原浅草社成员加上杨晦、蔡仪等组成。 刊物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 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主要介绍西 10 方浪漫派文学,创作上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15.是 1928 年在上海成立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 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等,多为共产党员。 出版《太阳月刊》。 其创作被认为是普罗文学的典型代表。 他们还与创造社成员共同倡导革命文学,虽有左的偏颇,但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仍有推动作用。 16.因 1921 年创办《学衡》杂志而得名,主要成员为 20 年代的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 吴宓等。 学衡同仁多受美国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思想倾向稳健保守,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激进倡导者的偏颇,反对言文合一。 其观点虽有合理之处,但因不合时宜而逐渐边缘化。 17.因《甲寅》杂志而得名。 《甲寅》是章士钊于 1914 年在日本创办的, 1925 年复刊。 该刊主要表达章士钊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白话,提倡文言的观点,代表了保守的复古主义力量。 18.是始于 20 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直至 1949 年才基本消失的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张恨水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等。 文 学上主张以小说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主要创作小说,种类繁多,有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等,以言情类影响最大。 19.是五四时期以新文学创作为主要活动的一些作家,多为当时北京大学学生。 主要有罗家伦、傅斯年、叶绍钧、杨振声、汪敬熙等,他们创办了刊物《新潮》,并在《新青年》的支持下开展活动,扩大了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20.指 “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关内的一些东北作家,主要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等。 他们的创作多以东北抗日活动为题材,传达出作家和东北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1.指 30 年代前后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主要刊物为《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 文学上主张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审美功用和艺术的独立性,崇尚典雅、节制的艺术原则。 各种文学体裁都有涉猎,以小说成就及影响最大,代表作家是沈从文、凌叔华、萧乾等。 22.又称新格律诗派。 大约形成于 1926 年前后,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诗文刊物,主要人员有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孙大雨、朱湘等。 30 年代初移师上海,又创《诗刊》季刊,新增方令孺、邵洵美等人,被视为后期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主张理性和节制,要 求新诗创作要有形式规范,以新格律作为新诗的标准,努力以创作实践实现新诗格律化主张,推动了现代新诗的规范化发展。 23.指以 1925 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 20 年代中后期的诗派,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等也是较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象征诗派反对诗歌的散文化倾向,强调纯诗的观念,注重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暗示功能,为新诗艺术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24.是以 1932 年 5 月施蛰存创办的文艺刊物《现代》为中心,在题材选择、审美趣味、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有近似之处的一个诗人群体。 主要代表诗人是戴望舒、施蛰存、金克木、林庚、卞之琳、徐迟等。 他们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又注重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吸收,以自由体形式和富有诗情的意象组合表现情绪和对现代生活的感受,形成了 30 年代现代诗歌史上的现代主义潮流。 25.是以《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因《七月》杂志得名。 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等。 创作上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坚持现实主义原则。 关注现实,富有时代激情,开拓自由诗的表现空间,是这一诗派的主要特征,为自由体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6.是 40 年代出现在解放区的一种诗体,以长篇叙事诗成就最高。 它是新诗在解放区创作普遍追求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的氛围下,新诗歌谣化的结果。 创作这类诗歌的诗人有李季、阮章竞、张志民等,这类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充分靠近民间文艺传统,较多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较大影响。 27.指 40 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郑敏等九人。 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融汇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技巧,致力于新诗的探索和创造,使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诗歌进 入了成熟阶段。 28.是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于上海的一个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代表作家为穆时英、刘呐鸥、施蜇存等。 主要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侧重表现都市社会病态生活,追求瞬间印象与感受,长于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29.是由新潮作家群开启、后经文学研究会作家创作形成的 20 年代初的一种小说创作风尚。 它由周作人作理论倡导,主题鲜明,题材广泛,虽然艺术性较显粗糙,但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物,是现代小说经历的一环。 30.是 20 年代中期,在鲁迅的影响下,由文学研究会、未名社和语丝社的一些作家创作的小说。 主要作家 有许杰、王鲁彦、许钦文、徐玉诺、台静农、彭家煌等。 乡土小说以“为人生”为前提,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为主要视角,关注“乡间的死生”,乡情民俗的描写,使他们的创作富有鲜明地方色彩。 艺术上亦比较成熟。 11 31.又称情调小说、情绪小说、身边小说。 主是指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的创作。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把小说作为作家的“自叙传”,调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侧重抒发感伤苦闷的心理波澜、忧郁浪漫的情怀,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主要代表作家有郁达夫、郭沫 若、陶晶荪、冯沅君、陈翔鹤、王以仁等。 32.主要指 30 年代一些身居北京、天津大学校园的作家及学生的创作。 他们崇尚艺术的纯正和典雅,多在乡村和都市的对照中建构审美天地,多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审视和剖析人生和人性,创作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和抒情性。 主要代表作家是沈从文、萧乾、凌叔华、靳以等。 33.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固守着通俗小说样式创作,在文学观念新上有别于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文学社团。 它于 1922年 8 月在苏州成立,发起人有范烟桥、郑逸梅、赵眠云等九人,开始没有正式宣言书,但日后逐渐扩大,至 1937 年成员达 68 人。 周瘦 鹃、包天笑、程小青、等都是它的成员。 星社基本固守“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