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课本作文素材内容摘要:
样心中热爱的东西只能留下一种时,她留下了笔。 因为她是作 家,离开了笔,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批判,就没有了生存的意义。 角度点拨: ① 人活着必须有意义; ② 追求是不竭的动力; ③选择由心而生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 ?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 1)写作素材:赫尔曼 ?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 “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 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人们在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之后,便能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角度点拨: ① 塑造心灵; ② 人格; ③ 修养; ④ 读书; ⑤ 经典的力量 ( 2)写作素材: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 都可到达终点却从来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赫尔曼 ?黑塞) 角度点拨: ① 修养没有极致,而是一辈子的事; ② 执著才能永恒 荀子《劝学》 ( 1)写作素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 角度点拨: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 2)写作素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角度点拨: ① 持之以恒; ② 优势与劣势 1韩愈《师说》 ( 1)写作素材: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角度点拨: ① 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 ② 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 ( 2)写作素材: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 角度点拨: ① 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 ② 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 ③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④ 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1王梓坤《贵在一个 “新 ”字》 ( 1)写作素材: A、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德国谚语) B、当我完成了一般的学习过程之后,就发现自己被许多疑难和错误困住了。 从这些疑难和错误里,除了日甚一日地看清自己的无知外,似乎并没有得到其他任何收获。 (少年笛卡儿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发此感言) 角度点拨: ① 只有怀疑才能发现真理; ② 自觉地独立思考才能少走弯路; ③ 成熟需要时间的洗礼和风浪的历练 ( 2)写作素材: A、汉代著名批判家王充自幼家贫,买不起书,他就到书店读书。 因为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得以博览群书,贯通百家,最终写 成了专门的批判书籍《论衡》,立论有据,言之成理,展示了他很高的独立思考的才华。 B、爱因斯坦是科学界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巨人。 不要忘记,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就在物理、数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一般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C、清代诗人袁枚说: “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随园诗话 ?补遗》)这秋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D、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 “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 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 角度点拨: ① 渊博的知识是独立思考的前提; ② 独立思考是成功者的共同特点 ( 3)写作素材: A、明代哲学家和教育家陈献章说: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 B、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C、郑板桥说: “„学问 ‟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 角度点拨: ① 善于提出疑问才能快速进步; ② 学和问二者 必须兼顾 ( 4)写作素材: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说: “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 角度点拨:要使思维深入必须注意思想方法 ( 5)写作素材:有些重大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苦战。 艾立希失败了 605 次,才制成药物六 ○六;居里夫人从数吨铀矿残余物中提炼出只有几十毫克纯镭的氯化物。 可以想象,他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劳动。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 ?达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劝学》),前人刻苦钻研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 (王梓坤) 角度点拨: ① 长时间的刻苦钻 研是成功之母; ② 坚强的毅力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 1柯灵《乡土情结》 ( 1)写作素材:(柯灵) A、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B、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 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角度点拨: ① 家园是一辈子的烙印; ② 思乡之情不会因为时空的变 换而消逝 ( 2)写作素材:(柯灵) A、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 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 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 ——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B、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 屈原、贾谊、张俭、韩愈、 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 ——也许还该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而获罪革职,遣戍伊犁。 他在赴戍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唏嘘不已。 角度点拨: ① 故乡是人类最后的归宿; ② 家园不只是房舍,更是精神栖息的港湾 1韩少功《我心归去》 ( 1)写作素材:著名作家韩少功暂居在法国圣 ?纳塞尔河雅静的别墅,面对蓝海 和绿色公园,他却没有幸福感。 周围没有了祖国的语言,没有了亲人的相伴,他深切地认识到故乡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角度点拨: ① 月是故乡明; ② 故乡是滋养人生的源泉 ( 2)写作素材: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 “游子悲故乡 ”的情怀 ——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韩少功) 角度点拨: ① 付出才能拥有; ② 不 灭的记忆来自倾情付出 1曹文轩《前方》 写作素材:(曹文轩) A、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B、崔灏,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 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 那个可遮风挡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 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角度点拨: ① 家园是流浪灵魂的归宿; ② 家园是一种感 觉,一种无法抹去的烙印 1老舍《想北平》 写作素材:老舍对北平的爱是炽热而真诚的,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 67 年中在北京度过 42 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不过,在他写作的 41 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 17 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 但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还是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 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角度点拨: ① 因为爱所以炽热; ②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③故乡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④ 时光可以改变人的容颜,但改变不了故乡 情 1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写作素材: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刘亮程) 角度点拨: ① 存在是一种证明,更是一份寄托; ② 当物质的或精神的家园废失的时候,人们往往迷失前进的方向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1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写作素材:英国诗人雪莱说过 :“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角度点拨: ① 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石; ② 阳光总在风雨后 1高建群《西地平线上》 写作素材:罗曼 ?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 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喷薄而出,于是,罗曼 ?罗兰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 罗曼 ?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 “让我把你抓住,亲爱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 ”罗曼 ?罗兰叫道。 (高建群) 角度点拨: ① 走进自然,于不经意间收获人生; ② 灵感来于不懈的思考和瞬间的触发; ③ 死亡也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 苏轼《赤壁赋》 ( 1)写作素材:方其(曹孟德)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 角度点拨: “短暂与永恒 ”的思索 ( 2)写作素材: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 角度点拨: ① “选择 ”决定于生活的态度; ② 人要善于寻求精神的寄托; ③ 自然是人类最可靠的朋友 2卢梭《寂寞》 写作素材: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即使是对于愤世嫉俗的可怜人和忧悒的人也一样。 (卢梭) 角度点拨:自然以宽容和博大的胸怀给以人类温暖 必 修 二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2海伦 ?凯勒《假如给我三 天光明》 ( 1)写作素材:作为一个盲人,海伦 ?凯勒并没有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向我们展示多少 “命运 ”的多舛,而是更多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热切、坦诚和真挚。 可以这样说,尽管她受尽了 “命运 ”的折磨,但她献给人们的仍然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 海伦 ?凯勒的经历如果说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撼和敬畏,那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所袒露的心迹,能给我们巨大的人生感染,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角度点拨: ① 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② 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 ( 2)写作素材:我们每天都应该怀着友善、朝气和渴望 去生活,但是,当时间在我们面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不断延伸开去,这些品质常常就会丧失。 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 我们并不感激我们的所有,直到我们丧失了它。 (海伦 ?凯勒) 角度点拨: ① 怀着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是我们的生命品质; ② 生命的品质在于坚持; ③ “感恩 ”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2史铁生《我与地坛》 ( 1)写作素材:史铁生双腿瘫痪,身患重疾,在经历过苦闷与彷徨之后,他开始发奋创作,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有重大影响的作品。 1985 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并认识到 “人与 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 史铁生已经无法用双脚站立行走,但他的思想却 “走 ”得很远。 角度点拨: ① 跨越困境是一辈子的事; ② 磨难可以摧残一个人得身体,但不能打垮他(或她)得意志; ③ 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2)写作素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角度点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规律,我 们不必纠缠而自寻烦恼,安然立命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 3)写作素材:史铁生不幸被命运的重锤击中,在遭受突如其来的厄运时,他变得暴躁孤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对母亲的关爱熟视无睹。 一直到母亲猝然去世之后,他才意识到母亲的伟大,才体会到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他 “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 角度点拨: ① 母爱是这世上无可替代的情感; ② 行孝要趁早;③ 我们并不是荒漠之中的独行客; ④ 成熟有时要付出代价 2欧 ?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 写作素材。高考课本作文素材
相关推荐
陋室铭》 ) ,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 •罗隐《蜂》 ) ,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 •李贺《李凭箜篌引》 ) ,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 ,日高花影重。 (唐 •杜荀鹤《春宫怨》 ) ,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寓意》 )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宋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 ,冻雷惊笋欲抽芽。
勾当 g238。 u 埋怨 m225。 n 什锦 sh237。 裨将 p237。 古刹 ch224。 脉脉 m238。 什物 sh237。 应届 y255。 ng 裨益 b236。 瓜蔓 w224。 n 蛮横 h226。 ng 水泊 pō 佣金 y238。 ng 骠骑 pi224。 o 关卡 qiǎ 勉强 miǎn 伺候 c236。 游说 shu236。 别扭 bi226。 龟裂 jūn 模样
9 年)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____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 A 练习 4( 05 全国 2) ①它们好像在外面等候了多时。
象:就是借景物曲折辫意,返景返物对诗人癿情感意忛呾诗歌形象二者融为一体。 技巧三、研究题干。 要鉴赏诗,回答题干癿要求,而返个要求本身为我们分析诗词,提供一定癿依据,戒者忠路。 技巧四、研究作者 (无影响着除外 )癿旪代、风格、在社会上癿地位、忠想情绪、人生经历、作诗癿忠想倾向,对亍我们研究诗词很有作用。 技巧亐、展开联想。 主要指通过诗癿意象呾注释,展开对题干要求癿联想,经过有机联系
t(ip, 39。 39。 ,39。 39。 )) return 39。 DIRECT39。 else if (isInNet(ip, 39。 39。 ,39。 39。 )) return 39。 DIRECT39。 else if (isInNet(ip, 39。 39。 ,39。 39。 )) return 39。 DIRECT39。 else if (isInNet(ip, 39。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