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内容摘要:
16.文中赞美了昙花的精神品质,请分条概括。 ( 6 分) 答: 17.本文标题为 “子夜昙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 6 分) 答: 14.( 4 分)①“奋发”形容昙花开得灿烂之状,“无常”指昙花凋落的迅速。 ②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思考。 每问 2 分。 第一问“奋发”、“无常”解释各 1 分 15.( 6 分)①写昙花怒放吐香给人的感受(昙花为谁开),由昙花联想到恩师生前的音容知貌。 ②以花喻人,说明恩师活在自己心中(或答: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每条 3 分。 只答“昙花给人感受”给 1 分。 第二条,只答 “以花喻人”给 1 分。 16.( 6 分)①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②幽雅绝俗(或清雅幽香)③绽放极为狂放。 共 6 分,答出一条给 2 分 17.( 6 分)含义:①昙花在夜晚(子夜)开放。 ②借昙花寄托对恩师怀念和赞美之情。 作用:以昙花为全文的行文线索。 共 6 分,含义答出一条给 2 分。 作用 2 分。 意思对即可。 惠州市 2020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20 题。 冰雪里的灵魂 夏立君 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 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样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 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 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 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公元前 99 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 临大漠。 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 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 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 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 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 突围,突围。 李陵此时唯一的念头就是突围。 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 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 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快给我箭。 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 五千将士的五十万之箭全飞向了匈奴人。 从此,李陵的一生都没 有摆脱赤手空张空弓的感觉。 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 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 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 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的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 武帝对此耿耿于怀。 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 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 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 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 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 ??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勇三叹。 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 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 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 他的躯体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 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 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 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 民族却不能忘记他。 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一样的感受。 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 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 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 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 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 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 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 (《散文》 ) 18.文中最后一段说“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 ?”请问李陵给了人 怎么异样的感受 ?(4 分 ) 19.请分析第二段中战争场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 分 ) 20.文中多处提到“冰雪”。 这“冰雪”有可能融化吗 ?联系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 7 分) 18. (4 分 )【对投降叛国者人们会不假思索地鄙视、唾骂 (1 分 ),但对于李陵,人们却迟疑了,甚至对他怀有羞愧之情 (3 分 )意思对即可。 】 19. (4 分 )【通过惨烈的战斗场面描写,表现了李陵骁勇善战的英雄本色,突出了他寡不敌众的无奈。 (1 分 )与下文李陵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形成强烈的对比,交代了人们叹息与羞愧的原因。 (2 分 )同时反映 了作者对李陵的理解和同情,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 (1 分 )】 20. (7 分 )【答案示例:无法融化。 一方面,这“冰雪”来自外界环境,从古到今,汉族都没有原谅投降叛国者的心理氛围,古代即使独持异议的司马迁,也只是说“可能是图谋将来 有机会报答陛下”,本质上没有 (至少是不敢 )原谅他的投降行为;现代的人们即使对李陵有羞愧之感,也不愿绷断“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即使有个别人试图原谅李陵,但奈何年代久远,众人的观念顽强,无法改变。 另一方面,这“冰雪”来自李陵自身,他自小受民族情感熏染,知道不会得到任何原谅,投降 前“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不是眷恋,而是诀别;后来遭受灭族之祸,雪上加霜,必然彻底绝望。 (认为“可以融化”亦可,务求言之有理。 合理联系原文 3 分;谈出自己见解 4 分,其中客观原因 2 分,李陵方面主观原因 2 分。 撇开原文内容但有理有据的,本题最高可给 4 分 )】 2020 届高三新课程标准语文模拟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 21 题。 断 崖 ①石头很小。 群山很大,生命繁忙。 ②时间在头顶上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 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把少女扮成老妪; 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散乱无章的碎石,被野花一次次覆盖。 被风霜一次次凝结:断崖低着头,望着河对岸低矮的土屋,矮门里有不断变幻的人在渐渐陈旧的门里进进出出,屋里的人守着一个村落和一群人,年轻的人;断崖目睹着屋里人的厮守,村子是一堆默默无闻的石头。 ③窗口对着庞大的断崖。 年复一年,黑色的山崖在绿色的森林旁边,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 当梦想在野地里实现,断崖默默地看在眼里;当梦想在路途上破灭,断崖也默默地看在眼里。 沉默的断崖,早已 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④我一次次从巨大的断崖下走过 ,目睹断崖庞大的残缺,我不能面对断崖无动于衷。 它随时会让人想起人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颠沛流离,它随时会让人在心里浮现长途跋涉中的一些刻骨铭心的词语:断送、悲壮、逆流、落叶、沧海、黄昏??断崖避开了辉煌与光荣,耸立在所有亭台楼阁的背后,无法与它们的繁忙与奢华比较。 但是,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 不知道在哪一天,山崖溃落了,可谁又能意料这瞬间的溃落,在风雨中一天天泅渡,竟凝成了一种不屈的姿势。 路过的人,偶然看见,一晃就过去了,不在乎断崖 的诉说与沉默, 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 只有心情沉重的人正在经历生命的围困与冲突的人,在他的视野中出现的断崖才随时会给他感悟。 是的,这庞大的断崖呈现在面前,肯定会让一些人若有所思。 ⑤我就是在一次无意漫步时路过那断崖的。 山村的沉静与寂寞网一样罩住了我正在挣扎的灵魂和希望,而在我的身边,山是很高很高的,路是很长很长的。 风是很凉很凉的。 面对断崖,我总会想起历史,想起往事:那大地上的伤口,在风霜年复一年的吹打中,渐渐地长出暗黑色的苔藓。 在阳光的曝晒下,一粒粒小石子从石壁上绽裂开来。 最后坠落在谷底,谷子与 断崖诀离,却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于是,我每一次面对断崖,总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想,但始终相同的是: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 ⑥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 水分很少的断崖把每一棵小草都揽在怀里,虽是绝壁,耶横长出来的小树和野花却永不停止地渲染着人迹罕至的地方,把厚重的寓意写在大地上,与高山的伫立彼此映照,最终铸炼成一种寻常人所难具备的品质,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崛起、昭示,提醒一切正在沉沦的人,把痛苦与丧失当成身后的历史,在阳光和风雨中挣扎, 坚韧地在命运的途中点燃心中即将熄灭的热情与梦想,演绎凤凰涅桀的火焰。 ⑦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边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 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中,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 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 光越来越纯净。 19.根据全文,说说“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的断崖是怎样的断崖。 (4 分 ) 答:。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
相关推荐
qi224。 n 纤 qi224。 n 夫 /戕 qiāng害 /胆怯 qi232。 /惬 qi232。 意 /挈 qi232。 妇将雏 /遒 qi劲 /引擎 q237。 ng/黥 q237。 ng刑 /亲 q236。 ng家 /肯綮 q236。 ng/茕 qi243。 ng 茕孑立 /苍穹 qi243。 ng/祛 qū除 /龋 qǔ 齿 /面面相觑 q249。 /阒 q249。 寂 /蜷
挫伤 (cuō) 沐猴而冠 (guān) 箪食壶浆 (s236。 ) B.瓜葛 (g233。 ) 摒弃 (b236。 n) 半身不遂 (su236。 ) 闭门造车 (chē) C.孑孓 (ji233。 ) 估 (g)衣 澄清混水 (ch233。 ng) 衣锦还乡 (yī) D.丰稔 (niǎn) 夹道 (jiā) 没齿不忘 (m242。 ) 不胜酒力 (sh232。 ng)
,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迸发( b232。 ng) 不屈不挠( r 225。 o)怆然( chu224。 ng) 婀娜多姿( ē)。 B.跻身( jī) 岿然不动( kuī) 女娲( wō) 谆谆教导( zhūn) C恫吓( xi224。 h232。 ) 病入膏肓(
鸟乐也。 ⑺醉能_其乐,醒能_其文者,太守也。 18. 苏洵《六国论》 ⑴思_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_有尺寸之地。 ⑵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_人,如弃草芥。 ⑶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_灭,何哉。 与_而不助五国也。 ⑷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_在,则胜负之_,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⑸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_而胜之之势。 _以天下之大
) —— “ 江娥 ” 、“ 素女 ” 传说中的神女。 3.引用历史故事。 ① 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白居易《放言》) ② 暗引:功名图麒麟。 (杜甫《前出塞》) —— 宣汉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 像画于麒麟阁。 ③ 反引: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二)分析典故的方法 13 1.体会诗人用典的目的。 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
一群妇女他们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 (孙犁《荷花淀》) 屈原身处放逐之时,但仍心牵怀王,牵挂楚国的安危,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投入汨罗江。 (司马迁《屈原列传》) 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 “吾所 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崇高母爱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