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指津内容摘要:
) —— “ 江娥 ” 、“ 素女 ” 传说中的神女。 3.引用历史故事。 ① 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白居易《放言》) ② 暗引:功名图麒麟。 (杜甫《前出塞》) —— 宣汉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 像画于麒麟阁。 ③ 反引: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二)分析典故的方法 13 1.体会诗人用典的目的。 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诗人用典的目的,因为它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 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 只用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第三节 语言和艺术技巧的鉴赏 一、语言艺术鉴赏 (一)语言的风格 1.朴素与绮丽 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绮错、婉媚、 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形象地概括。 2.直白与含蓄 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直白诗风更显朴素、平淡。 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溶入了俗语俚词、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于打油诗)。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故等手法。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炼、耐人寻味,但也不失 朴素之风。 3.沉郁与豪迈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 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如杜甫的《兵车行》中 “ 爷娘妻子走相送 ”“ 牵衣顿足拦道哭 ” 等句利用俗语,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性。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边塞诗),这 14 类诗歌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 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 诗人们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怀满腔热情(如李白在年青时就立下不小的志愿 “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 );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适);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愿死疆场(如苏轼)。 所以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中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一种豪情。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二)语言的锤炼 古人讲究炼字,要注意体味关键字词的意味。 例: 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析】 “ 侵 ” 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 “ 拂 ” 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 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一)修辞的巧用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 鲤鱼来上滩。 【析】 “ 如眉 ” :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 镜 ”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江上看山(宋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15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 飞鸟 ” 喻 “ 孤帆 ” ,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 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 “ 丝 ” (思)、“ 枝 ” (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 “ 晴 ” 与 “ 情 ” 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 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 “ 道是无情却有情 ”。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 “ 梅 ”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 “ 菊 ” 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 “ 隐逸之花 ” ;以 “ 兰芷 ” 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 “ 牡丹 ” 象征富丽;等等。 16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 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 “ 篱边菊 ” 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 “ 兰芷 ” 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 梅花 ” 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 咏梅》);等等。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 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借景达情 常用写景方式有: (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 如: 石头城(唐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 “ 石头城 ” ,明显是写 “ 石头城 ” ,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 —— 山、潮水、月 —— 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 “ 故国 ” 的没落与荒凉。 17 乌衣巷(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 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 —— 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 —— 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双调 ]清江引 秋怀(元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 乡思情。 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 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 “ 西风 ”“ 红叶 ”“ 黄花 ”“ 芭蕉 ”“ 秋雨 ” 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 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鹿柴(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 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 —— 以 “ 返影 ” 衬空 山的幽静。 ( 3)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 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如王维的《鹿柴》以 “ 人语响 ” 衬 “ 空山 ” 之静;其《山居秋暝》以 “ 竹喧 ”“ 莲动 ” 来衬 “ 空山 ” 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18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 中。 (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 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 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 ,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如: 登高(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 秋景 —— 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 —— 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 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 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19 江碧 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 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 —— 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 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 塞上听吹笛(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指津
相关推荐
鸟乐也。 ⑺醉能_其乐,醒能_其文者,太守也。 18. 苏洵《六国论》 ⑴思_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_有尺寸之地。 ⑵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_人,如弃草芥。 ⑶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_灭,何哉。 与_而不助五国也。 ⑷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_在,则胜负之_,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⑸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_而胜之之势。 _以天下之大
16.文中赞美了昙花的精神品质,请分条概括。 ( 6 分) 答: 17.本文标题为 “子夜昙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 6 分) 答: 14.( 4 分)①“奋发”形容昙花开得灿烂之状,“无常”指昙花凋落的迅速。 ②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思考。 每问 2 分。 第一问“奋发”、“无常”解释各 1 分 15.( 6 分)①写昙花怒放吐香给人的感受(昙花为谁开)
qi224。 n 纤 qi224。 n 夫 /戕 qiāng害 /胆怯 qi232。 /惬 qi232。 意 /挈 qi232。 妇将雏 /遒 qi劲 /引擎 q237。 ng/黥 q237。 ng刑 /亲 q236。 ng家 /肯綮 q236。 ng/茕 qi243。 ng 茕孑立 /苍穹 qi243。 ng/祛 qū除 /龋 qǔ 齿 /面面相觑 q249。 /阒 q249。 寂 /蜷
一群妇女他们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 (孙犁《荷花淀》) 屈原身处放逐之时,但仍心牵怀王,牵挂楚国的安危,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投入汨罗江。 (司马迁《屈原列传》) 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 “吾所 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崇高母爱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 )
骨头(注:调皮捣乱)的。 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 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 12 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 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 —— 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
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B 【考点】 考查对文种信息的推断。 【解析】 原文最后一段信息说“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而非“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思路分析】 命题人往往从以下几方面设置错误:①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