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内容摘要:

解惑也 判断句 (2)、不拘于时 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倒装句 宾语前置 七、一词多义 《寡人之于国也》 (1)、数 愿得补黑衣之 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 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 数 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238。 屡次 数 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249。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 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 直 ,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 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 直 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13 (3)、发 百 发 百中 成语 发射 发 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 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 不 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 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发 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 兵 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 兵 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 兵 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 胜 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 胜 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 胜 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 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 陵 胜 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6)、加 邻国之民不 加 少 更加 欲 加 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 樊哙覆其盾于地, 加 彘肩上 放上 而山不 加 增,何苦而不平 更 牺牲玉帛,弗敢 加 也 夸大 (7)、凶 河内 凶 庄稼收成不好 凶 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 汉初匈奴 凶 黠 凶恶,残暴 甫闻 凶 讯 不幸,多指丧事 14 缉拿元 凶 杀人的人 (8)、于 寡人之 于 国也 对于 移其民 于 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 于 邻国也 比 [ 来源 :] 颁白者不负戴 于 道路矣 在 是何异 于 刺人而杀之 跟、与 (9)、以 申之 以 孝悌之 义 把,介词 斧斤 以 时入山林 按照,介词 以 五十步笑百步 因为 王好战,请 以 战喻 用 意将隧入 以 攻其后也 来,表目的 田家候之, 以 兴农事 根据 固 以 怪之矣 通“已”,已经 《过秦论》 (1)、制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 制 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 制 ,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 制 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 制 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 制 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 制 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 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制 《岳阳楼记》 规模 (2)、亡 从径道 亡 ,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 亡 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 亡 ,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 亡 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15 河曲智叟 亡 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 亡 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 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固 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 固 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 固 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固 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 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 固 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4)、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 利 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 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 利 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 利 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 利 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 利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 利 袭远,技击 利 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5)、遗 秦无亡矢 遗 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 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 遗 ,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 遗 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 陛下 《出师表》 给予 (6)、度 宁信 度 , 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 度 ,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 度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16 卒起不意,尽失其 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 度 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 度 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 度 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 度 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 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 度 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师说》 ( 1) 、 惑: 传道、授业、解惑 名词 疑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名词 疑惑 惑之不解 名词 疑惑 孰能无惑 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 糊涂 ( 2)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意动用法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 学习 动词 不耻相师 学习 动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无: 圣人无常师 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 无论 (4 ).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做....的手段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原因 (5 ).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指知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取消句子独立性 17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标志 八、古今异义 《劝学》 (1)、 假 (古)凭借(今)与 “真”相对 (2)、 跪 (古)腿或脚(今)跪下 (3)、 金 (古)金属制品(今)黄金 (4)、 就 (古)靠近(今)副词 (5)、 参 (古)检查(今)加入,参加 (6)、 博学 (古)广博地学习(今)知识、学识的渊博 (7)、 寄托 (古)寄放,托身(今)付托,寄寓 (8)、 用心 (古)因为思想(今)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9)、 爪牙 (古)爪子和牙齿,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坏人的党羽。 帮凶 (10)、 以为 (古)以(之)为,把(它)做成(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师说》 ( 1) 、古之 学者 必有师 古义:学习的人。 今 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2) 、吾 从而 师之 古义:动词“从”与连词“而”。 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者结果。 ( 3) 、今之 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 4) 、弟子 不必 不如师,师 不必 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没有必要。 九、实词、虚词 绝 (横渡,隔绝,终止,到了极点,非常) 强 (强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强) 假 (借助,借,宽容,如果,与“真”相对) 望 (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用 (因,用途,物资财用,采用,任用) 闻 (听到,知识,声誉) 一 (专一,数 词,一概,统一,一旦) 焉 (语气助词,哪里,于此,它) 18 于 (从、比,在,和,对 ,表对象不译) 而 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顺承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 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感叹语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吾未见其明也。 人称代词,他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词,竟然 竟 乃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副词,才 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 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连词,表承接 就 便 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揣测 吧 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圣人之所以为圣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 【精题精练】 1. ( 10 湖北 高考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原 弊 [宋 ]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 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 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 鄙 .。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 19 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 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 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甚者,场功 甫 . 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 畜 . 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 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 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 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噫。 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 何相反之甚邪。 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 鄙 . 鄙:卑鄙 B.场功 甫 . 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 畜 . 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 籍 . 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