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内容摘要:
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 者 . ,信也。 ”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 ”对曰:“信。 ”公曰:“安信。 ”曰:“信名、信事、信义。 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 ” 令返而御。 吴子曰:“侍公 而 . 食。 ”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 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 明日, 会 . 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 驱车住, 犯 . 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 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 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 彘 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 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 ② 曰:“谨警。 敌人旦暮 且 . 至击汝。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两和懈怠,不信李悝。 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 子 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 ① 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 的官。 ② 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不正确的一项是 期 . 十日 期:约定 . 天疾风 会:适逢 . 风而罢虞人 犯:冒 着 . 而击之也 过:经过 19 【答案】 D 【解析】 过:错误。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攻原得卫 者 . 假舆马 者 . B. 侍 公 而 . 食 信 而 . 见疑 C. 为鼓 以 . 与百姓为戍 洎牧 以 . 谗诛 D. 敌人旦暮 且 . 至击汝 若属 且 . 为所虏 【答案】 D 均为副词,将要。 【解析】 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 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 C 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全部直接体现 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 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 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 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 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20 【答案】 D 【解析】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四、( 12 分) 13 把文 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 3 分) ( 2)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 ”( 3 分) ( 3)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 4 分) 【答案】 ( 1) 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 2) 从前吴起外出 , 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 老友说: “好啊。 ” (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4.( 2020 江西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12 题。 子产 ① 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 ② ,以论执政。 然明 谓 子产 曰:“毁乡校, 何如。 ” 子产 曰:“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 遽 止。 然犹防川 :“大决所 犯 ,伤人必多,吾不 克 . 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 子皮 欲使 尹何 为邑。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 子皮 曰:“愿, 吾 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 子产 曰:“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 政 ,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 求 爱于子。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 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 范宣子 ③ 为政,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 郑伯 如 . 晋, 子产 寓书于子西,以告 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 贿 . 之意,而无令名之难。 夫令名,德之舆也。 德,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 使都 鄙 . 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 ④ ,庐井有伍 ⑤。 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泰侈者,因而毙之。 从政一年,舆人 ⑥ 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 子产 诲之。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 21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 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 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 ④封劣:田界。 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 ⑥舆人:众人。 ⑦褚:储藏。 , 不正确 . . . 的一项是 克 . 救也 克:能够。 如 . 晋 如:到„„去。 贿 . 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鄙 . 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答案】 选 C 【解析】 C 项意思是“钱财”。 “病” 字,与文中“郑人 病 . 之 ”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予购三百盆,皆 病 . 者,无一完者 B. 君子 病 . 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 老臣 病 . 足,曾不能疾走 D. 以夭梅 病 . 梅为业以求钱也 【答案】 选 B 【解析】 B 项与“郑人病之”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病”,即译为“对„„感动担忧”。 ( A 成为病态,动词; C 患病,动词; D 使„„成为病态,使动用 法 ) 、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 ⑧② B. ⑥⑤ C. ①③ D. ⑦④ 【答案】 选 C 22 【解析】 ①写子产劝宣子治国以德,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思想。 ③写子产不赞成毁乡校,善于听取人民的各种意见,表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 C;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 A;④写乡校的作用,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 D;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故排除 B;⑥这是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不正确的一项是 ,并且把民众 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 扬。 【答案】 选 A 【解析】 A 项“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 ”子产说:“为什么毁掉。 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 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 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 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 ”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 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子产说:“不行。 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 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 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 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 23 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 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 (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 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 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 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 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 好名声。 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 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 (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 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 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 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 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 ”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 子产死了, 谁来继位。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 3 分) 【答案】 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采分点】 “忠善”、“报”,各 1 分,大意 1 分 ( 2)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 4 分) 【答案】 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 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采分点】 “不吾叛”倒装,“焉”、“治”各 1 分,大意 1 分 (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 3 分) 【答案】 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采分点】 “而”、“嗣”,大意各 1 分。 5.( 2020 广东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 9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 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 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 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 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 恨甚。 24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见污本,问之。 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又复视涴 ① 卷,类冗杂可删。 讶曰: “ 狐似有意。 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 ” 过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
相关推荐
解惑也 判断句 (2)、不拘于时 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倒装句 宾语前置 七、一词多义 《寡人之于国也》 (1)、数 愿得补黑衣之 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 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 数 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238。 屡次 数 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 (被 )重用、任用。 如: 2 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 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 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
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B 【考点】 考查对文种信息的推断。 【解析】 原文最后一段信息说“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而非“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思路分析】 命题人往往从以下几方面设置错误:①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 ,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 象。 8. 】 “ 微霜 ” 、 “ 鸿雁 ”
答案 ” 的概念,用以区分 “ 参考答案 ”。 “ 参考答案 ” ,只是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在阅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照搬到备考中来。 “ 备考答案 ” 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尽善尽美。 为强化备考的 “ 自觉意识 ” , “ 备考答案 ” 也可以做必要的变形和延伸。 有的同学问, “ 备考答案 ” 到哪里去找。 所谓 “ 备考答案 ”
治者穷兵黩武,苦难民众尸骨遍野,所有的一切,无不勾起诗人的忧愤之情。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青海 ,白骨累累,天阴雨湿,鬼哭凄厉。 这所有的惨象,都倾注了诗人对统治者无声的控诉,对劳苦民众的深切同情。 这是一颗爱国报国的心。 武侯祠里,瞻仰诸葛亮的石像,诗人感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