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20实词内容摘要:
屈。 (《论积贮疏》) —— 生产是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秦论》) —— 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④气度,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 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 (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 —— 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 ( 3)动词 ①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姜夔《扬州慢》) —— 我内心感到悲怆,感慨扬州的今昔变化,于是自己创制了这首曲子。 ②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读音二: do ( 1)动词 ①丈量,计算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 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 (《治平篇》) —— 就算是计算着肚子分配吃的,计算着身量分配住处,我也能知道那是一定不够用的了。 ②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 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 22.非, fēi (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错了。 ( 2)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 (刘开《问说》) ——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 —— 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 3)副词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 孙,使知前辈风俗云。 (《训俭示康》) —— 你不仅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这个道理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啊。 ②除了,除非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赤壁之战》) —— 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 23.复, f249。 ( 1)动词 ①回来 昭王南征而不复。 (《左传僖公四年》) —— 昭王远行南方却没有回来。 ②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 —— 从师的风 尚不能恢复,(由这里)就可以知道了。 ③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 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④报复 (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 ”(《左传定公四年》) —— 伍员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复楚国。 ” ⑤通“覆”,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促织》) —— 用手掌把它盖住,觉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 ( 2)形容词 ①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 囊。 (《孔雀东南飞》) —— 用红罗做的双层的床帐,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 ②繁复,重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 山水一重一重的出现,前面似乎无路可走了,可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个村庄。 ( 3)副词,再,又,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赤壁之战》) ——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24.负, f249。 ( 1)动词 ①以背载物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②担负,担当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衡量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③仗恃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国贪心,倚仗它的强盛,用空话来求取(我们的)宝玉。 ④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 颇蔺相如列传》) —— 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⑤背弃,违背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实行了斋戒,也一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 ⑥覆盖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登泰山记》) —— 青苍色的山峰上覆盖着白雪,像明亮的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 2)名词,失败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谋攻》) —— 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 一半。 25.盖,读音一: g224。 i ( 1)名词 ①车盖 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 现在已经长得高高的,(枝叶茂盛),像车盖一样了。 ②器物的盖子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张衡传》) —— 盖子高高的鼓起来,形状像酒樽一样。 ( 2)动词 ①遮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歌》) —— 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 ②胜过,压倒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 《赤壁之战》) —— 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过了当世之人。 ( 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未几,敌兵果舁( y)炮至,盖五六百人也。 (《冯婉贞》) —— 不久,敌军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 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 一年之中冒死亡 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 读音二: h227。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 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 26.故, g249。 ( 1)名词 ①缘故,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 打胜了这一仗后,庄公问这次取胜的原因。 ②事故,变故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报刘一丈书》) —— 家乡多有变故,不能不使客居在外的游子担忧。 ③旧交,老朋友 君 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 —— 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 ( 2)形容词 ①旧有的,原来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怀古》) —— 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②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 ——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我的容颜也衰老了。 ( 3)副词 ①故意,特意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信陵君窃符救赵》 ) —— 公子多次前往问候,朱亥却故意不肯回拜答谢。 ②过去,从前 轩东故尝为厨。 (《项脊轩志》) —— (项脊)轩的东面曾经做过厨房。 ③仍然、仍旧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赤壁之战》) —— 逐级提升仍然少不了当个州郡的长官。 ④本来 此物故非西产。 (《促织》) —— 这种东西本来不是山西特产。 ( 4)连词,所以 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 ——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会更直。 27.固, g249。 ( 1)名词,险要的地势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 (《过秦论》) —— 秦孝公占据着肴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 ( 2)动词 ①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天时不如地利》) ——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 ②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 3)形容词 ①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愚公移山》) ——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②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 (《赤壁之战》) ——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 ( 4)副词 ①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②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 也。 (《五人墓碑记》) ——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 ③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28.顾, g249。 ( 1)动词 ①回头,回头看 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蔺相如回头召来赵国的御史说。 ②看,视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促织》) —— 成名看到盛蟋蟀的笼子空 了,就(觉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③看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 三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 ④关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 子布、元表众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 ⑤照顾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 多年来我供养你,你却一点也不肯把我照顾。 ⑥顾虑,考虑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 只想要求得一死,不再考虑利害。 ( 2)连词 ①表转折,只,只是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 (《荆轲刺秦王》) —— 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痛彻骨髓,只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②表反问,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 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29.归, guī ( 1)动词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 此后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了。 ②返回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封他做了上卿。 ③归还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如果十五座城不能归入赵国,请允许我把宝玉完好的归还给赵国。 ④归属,归依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赤壁之战》) —— 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到他那里。 ⑤归到一处,汇聚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赤壁之战》) —— 各位英雄豪杰都仰慕他,好像江河汇聚到大海一样。 30.国, gu239。 名词 ①国家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 —— 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高考文言文120实词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识记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音字形
(恣)意妄为 (纂) (坐)月子 常混淆的字( ★ ) 原型 ——原形毕露 直接 ——直截了当 附加 ——无以复加 风声 ——谈笑风生 委屈 ——委曲求全 成功 ——计日程功 桃园 ——世外桃源 直言 ——仗义执言 事故 ——老于世故 一般 ——略见一斑 褴褛 ——筚路蓝缕 功力 ——工力悉敌 经纬 ——泾渭分明 迎接 ——应接不暇 陈规 ——墨守成规 义气 ——意气风发 意气 ——义气凛 然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开头结尾
笛卡尔也告诉我们在认知事物时,应谨慎地基于理智,辅以情感,努力使感情的亲疏远近在认知事 物的过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结尾引用了笛卡尔的名言,既是对前文的归纳总结,又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不仅同开头紧密照应,而且还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名言、警句、俗语等结尾,不仅是对文章整体上的一种提升,而且使得文章的哲理性加强,耐人寻味。 这样的结尾在内容上能照应前文
高考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共10页
,也易于从 选文找寻论据,利于表述。 2.回读原文,精选论据 明确观点之后需要作简明扼要的论述。 应回读原文,从原文中精心挑选有力的论据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 这一点非常重要。 仍以广东新结构试题的典型样题为例(题见 “典型题例 ”),我们确立这种做法是合适的为观点,就应积极回读原文,从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做法及预期效果等角度精选关键句,作为有力的论据。 3.简要论述,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