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学生)内容摘要:

、稀硝酸在与活泼或不活泼金属发生反应时,硝酸中 5N 被还原,一般不产生氢气。 ② 浓、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时, 5N 被还原,所得产物可以是 4N ( NO2)、 2N ( NO)、1N ( N2O)、 0N( N2)或 3N ( NH3),鉴于反应复杂,中学对活泼金属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不做要求。 ③ 浓、稀硝酸与金属铜的反应: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 )=3Cu (NO3)2+2NO↑+4H2O。 以上反应中,硝酸表现出氧化性同时还表现出酸性。 其他不活泼金属类似于铜与浓、稀硝酸反应。 注意:一定量的浓硝酸与足量的铜发生反应时,硝酸会由浓变稀,往往得到的是 NO 和 NO2 的混合气体。 ④ 浓硝酸与碳的反应: C+4HNO3(浓) CO 2↑+NO2↑+2H2O。 硝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⑤ 在浓硝酸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微热,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浓硝酸的酸性及氧化性。 ⑥ 冷的浓硝酸在 常温下. . .使铁、铝等活泼金属发生钝化 (在其表面因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 常温时,常把浓硝酸存放在铁质、铝质密闭容器里。 但若加热,则会剧烈反应。 ⑦ 王水: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 1:3。 可溶解金、铂、钛等金属。 10 、液氨、氨水、铵之间的区别: 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 氨分子是 一种呈 三角锥形的极性分子, 极易溶于水,易液化。 液氨是氨气液化的产物,仍然是氨分子,属纯净物。 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 , 是混合物 : NH3+H2O NH3H 2O NH4++OH。 氨水中微粒有: NH H2O、 NH3H 2O、 NH4+、 OH—、 极少量的 H+。 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铵( NH4+)是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在铵盐或氨水中与阴离子共存。 凡是含 NH4+的盐叫铵盐,铵盐易溶于水。 铵盐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氨与铵可相互转化, NH4+与强碱反应放出 NH3, +的检验方法: ① 检验固态铵盐不必加热,只需取少量晶体与石灰拌和有氨的特殊气味即可; ② 若是铵盐溶液,为了使更多的 NH3 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必须加热。 ③ 铵盐溶液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三种写法: a. 浓溶液不加热写成: NH4++OH—=NH3+ H2O; b. 稀溶液不加热写成 NH4++OH—== NH3H 2O; c. 不论浓、稀,只要加热则写成: NH4++OH △ NH3↑+H2O。 铵盐与碱共热都能产生氨气: (NH4)2SO4+NaOH Na2SO4+2NH3↑+2H2O。 实验室常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制取氨气,反应生成的氨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氮氧化物( NOx)和碳氢化合物( HC)在大气环境中受到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主要生成光化学氧化剂(主在是 O3)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这是一种 新的二 次 污染物,统称为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主要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 (三)、相关试题 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 4480 mL 的 NO2 气体和336 mL 的 N2O4 气体(气体的体积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 A. B. C. D. 2. 将 某气态氮氧化合物与足量的灼热铜粉完全反应后,气体体积 (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该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NO2 答案 A ,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 NO2通入 FeSO4溶液中 B. CO2通入 CaCl2溶液中 C. NH3通入 AlCl3溶液中 D. SO2通入已酸化的 Ba(NO3)2溶液中 11 干燥氯气反应,若 磷消耗掉 314mL 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 PCl3与 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 A. 1: 2 B. 2: 3 C. 3: 1 D. 5: 3 5.. 下图中各物质均由常见元素(原子序数 ≤20)组成。 已知 A、 B、 K 为单质,且在常温下A 和 K 为气体, B 为固体。 D 为常见的无色液体。 I 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在其水溶液中滴加AgNO3 溶液有不溶于稀 HNO3 的白色沉淀产生。 J 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 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图中反应条件未列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I 的化学式为 ; J 的电子式为 ( 2)反应 ① 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F 的水溶液与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三、 氧族元素 氧族元素( O S Se Te Po) 1.周期表中位置(二 ~ 六周期, Ⅵ A 族) 2.原子结构 ( 1)相同点:最外 层均为 6 个电子 ( 2)不同点:随原子序数递增,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3.元素性质 ( 1)相似:最低化合价为- 2 价,其他化合价 +4, +6(氧除外) ( 2)不同:随电子层数增加,从上到下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金属性依 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4.元素及单质性质递变 ( 1)大都有同素异形体 ( 2)除 Po 外均能获得 2 个电子作氧化剂 12 ( 3)单质颜色各异,密度依次增大,熔沸点依次增高 ( 4)单质与 H2 化合依次变难( Te 通常不能直接化合),氢化物( H2R)的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依次增强 ( 5) S2- 、 Se2- 、 Te2- 还原性依次增强 ( 6)氧化物有两种( RO2 和 RO3) ( 7)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总趋势减弱,而不是逐渐减弱(由于硒酸较为特殊,其酸性不仅比碲酸 要强得多,而且比硫酸还要强 些。 ) ( 8) O S 为非导体, Se 为半导体,而 Te 却为导体 5.氧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同周期卤素弱 硫的氧化性比氯弱的实验事实 ( 1)硫与铁、铜等金属反应时,只能将这些金属氧化成低价态的盐 FeS、 Cu2S 等;而Cl2 则将这些金属氧化成高价态的盐 FeCl CuCl2 等。 ( 2)硫必须加热成蒸气才能与氢气化合,而氯气与氢气见光或点燃即可剧烈化合,生成的 HCl 比 H2S 稳定。 ( 3) Cl2 可把氢硫酸中的硫置换出来, Cl2+ H2S= S↓+ 2HCl。 ( 一 ) 、硫 1.存在: ( 1)化合 态 ① 硫化物 →硫铁矿( FeS2)黄铜矿( CuFeS2)等 ② 硫酸盐 →石膏、芒硝、硫酸钡等 ( 2)游离态:天然硫(火山口附近或地下硫矿床) 2.物理性质:淡黄色晶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 CS2,很脆,密度为 gcm- 3 3.化学性质: ( 1)与金属反应: 2Na+ S Na2S(爆炸 ), Fe+ S FeS(红热 ), 2Cu+ S Cu2S ( 2)与非金属反应: H2+ S H2S, O2+ S SO2 13 ( 3)特殊性质: S+2Ag Ag2S S+Hg HgS S+ 2H2SO4(浓 ) 3SO2↑+2H2O 3S + 6KOH 2K2S + K2SO3 + 3H2O 4.用途:制硫酸、橡胶、黑火药、医药、农药、火柴、硫磺软膏 ( 二 ) 、硫的氧化物 1. SO2 ( 1)实验室制法 ① 原理: Na2SO3 + H2SO4 SO2↑+ Na2SO4 + H2O ② 装置:固 —液不加热装置 ③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④ 检验: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显红色 ( 2)性质 ①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比空气重,易溶于水( 1︰ 40)易液化(-10℃ ) ② 化学性质: Ⅰ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SO2 + H2O = H2SO3(酸酐); SO2+ 2NaOH= Na2SO3+ H2O SO2+ NaOH= NaHSO3 SO2+ Ca(OH)2= CaSO3↓+ H2O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Ⅱ .还原性为主:与 O氯水、 NO溴水、 KMnO4(H+)反应 SO2 + X2 + 2H2O= 2HX + H2SO4( X= Cl、 Br、 I) 14 5SO2 + 2KMnO4 + 2H2O= 2MnSO4 + K2SO4 + 2H2SO4(用于吸收 SO2) 2Fe3+ + SO2 + 2H2O= 2Fe2+ + + 4H+ Ⅲ .氧化性为次:与 H2S 反应 2H2S + SO2= 3S + 2H2O Ⅳ .漂白性(对比 Cl2 有何不同) SO2 和 Cl2 虽都有漂白性,但漂白原理和现象有不同的特点。 氯气的漂白原理是由于溶于水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