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译文内容摘要:

存在; “ 道 ” 被废弃后而到导致的聪明智慧发挥了,但很多已经是偏离了 “ 道 ” ,是舍本逐末的智慧,是 “ 大伪 ” 的智慧;有家庭纠纷,才需要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锗乱,才需要所谓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意译 :绝弃偏离 “ 道 ” 只突出少数人的 “ 圣 ” 、 “ 智 ” ,民众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虚假的 “ 仁 ” 和 “ 义 ” ,民众才能回归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自然消 失。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东西全是巧饰的东西,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正面指出)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贪念,抛弃所谓(圣智礼法的)偏离 “ 道 ” 的学问,达到没有忧虑的境地。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意译 :顺应自然与违反自然,差别有多大。 善与恶,相去有多远。 人们所顾忌的,不能不顾忌。 自洪荒以来就是如此了,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你挤我撞,好像是去参加一次盛大的聚会;又像是去占领赏春的高台。 而我却独自淡漠宁静,对一切都表现出无动于衷。 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嬉笑声。 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 众人的生活都富足有余,而我却像总是缺 少了什么。 我真是有一颗愚人的心啊。 众人光辉自炫,而我又是那样的暗昧糊涂;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敦厚宽宏。 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高风漂泊无处停留。 世人都糊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貌似顽固而笨拙。 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 “ 道 ”。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意译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 道 ” 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模糊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模糊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 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蕴藏着精气,这精气是最真实的,这精气是可以信验的。 从古到今,它的名字永不消失,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物开始的情况呢。 是从 “ 道 ” 认识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意译 :委曲便会保全,弯曲便会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索取少就会获得,带着贪念便会落空。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管理天下的工具。 不 自我吹嘘,反能显明;不主观臆断,反能是非彰明;不恶意吹捧,反能得到功劳;不骄矜自负,所以才能出人头地。 正因为不带着贪念,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 “ 委曲便会保全 ” 的话,怎么会会是空话呢。 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意译 :少施加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 所以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使它这样的呢。 是天地。 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合乎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合乎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合乎于失。 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统治的都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意译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走不快;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吹嘘的建立不起 功勋;自高自大的不 能做众人之长。 用 “ 道 ” 的标准来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译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灵,不依靠任何外力而 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 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 “ 道 ” ,再勉强对它进行形容和描述,就是 “ 无限发展 ”。 而这个 “ 无限发展 ” 的过程是动态的 “ 本源状态 — 逝 — 远 — 返 ” 的周期性,相对地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发展为新的状态。 所以说道无限发展、天无限发展、地无限发展、人也无限发展。 宇宙间有四类 无限发展的事物,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 “ 道 ” ,而道纯任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意译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享有繁华的生活,却能安然处之。 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意译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出现误会;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 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意译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甘愿作天下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