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其译文内容摘要:

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千载而后,仍让人不能不感叹敬佩。 第五章 第五章 [原文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 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 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 ] ①刍( 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 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 ②犹橐龠( 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 —— 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 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 ] 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 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 —— 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本章也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上步论述。 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 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 [评析 ] 这一章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老子仍谈论的是“无为”的道理。 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 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是值得重视的进步思想。 从“无为”推论下去, 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 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 老子对此问题,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 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 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 即圣明的统治者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 二是使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不会竭尽。 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 老子通过这两 个比喻要想说明的问题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政令烦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 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 儒家讲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讲的这个“中”,还含有“无数”的意思。 即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万物反能够生化不竭。 有为,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 总之,本章的主旨仍是宣传“虚用”,同前两章相连,犹在宣传“无为”,所使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 [解读 ] “天”的新发现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 这就是老子在对自然界的客观唯物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无为之治”的大体原则。 “天”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 古人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先秦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 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 从此,“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而成为天神。 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天神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丰富。 春秋时期,传统 的天命神学并未完全解体,依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孔子关于“天”的理解是有矛盾的,就其思想的主导方面而言,仍是坚持了殷周以来的天神观念,肯定天是有意志的,并且肯定天命,鼓吹“生死有个,富贵在天”;而墨子则提出“天志”、“天意”,宣扬天有意志,认为天能赏善罚恶,并有“兼爱 ”精神;孟子更以人性的义理推及天道,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时至今天,人们还常说 “天理难容”这样的话,可见,传统天命观是如何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我们思想方法。 老子是一个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 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 正是他第一个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 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 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 而它的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得以昌明。 因此,“圣人”也不对百姓讲仁慈,他应仿效自然运行的样子,治理社会。 如果治理者发的议论多了,人为的干预多了,各种矛盾也就会激化,更何况个人的意见往往带有片面性或谬误。 老子在关于“天”的问题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 ,又区别于墨子的“天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天”是由“道”产生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好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 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之天。 老子的功绩,就在于他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恢复和提出自然之天。 第六章 第六章 [原文 ]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 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④。 其若存⑤。 用之不堇⑥。 [译文 ]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 连绵不绝啊。 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 ]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 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 ”《广雅释诂》:“毂,养也。 ”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 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 (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 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 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 玄牝指玄妙的母性。 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 这 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 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 jin):通勤。 作“尽”讲。 [引语 ] 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说明“道”的特征。 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 他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根源,等等。 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 从 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 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评析 ] 本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的“道”,即继续阐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的绵延不绝,认为“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 它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永远不会枯渴,永远不会停止运行。 这种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谷神不死”,体现出“道”的永恒性,即恒“道”。 “玄牝之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地方,它的作用非常之大。 “ 玄牝之门”、“天地根”,都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始源。 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释为胎息养生之术,认为“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所气。 每至旦,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以吐故纳新。 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 承气之时,意想太平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绵受其润,如山纳云,如地受泽,面色光涣,耳目聪明,饮食有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 ”(《御览方术部》引《修养杂诀》)这是把老子的思想与传统养生术联系起来的解释。 这种思考的角度,也不失为对老子学说的一种 发挥。 [解读 ]怪异思维何曾怪 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之为母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是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无所不能的,生育着万物的“道”的特性。 这种粗拙、简明和带有野蛮时代遗风的表述方法,在老子的书中屡屡出现。 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从用词遣名的习惯上看,反映出老子对人类因循知识的厌倦,他担心文明的习惯和知识会日益削弱人类对自然的洞察和对“道”的领悟;二、老子不愿意把“道”界定在某个认识范畴之内。 他所关注着的“道”是宇宙、天地间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的统一关系,而不在于某部分的,或某 种性质的界定或划分。 因此,他的“道”具有不同于众的描述方式和认识角度。 无独有偶,本世纪初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依德在论及人与文明的关系时,也使用了如此“粗俗”的描述方法。 他把人类的住房分析成是母亲的替代物,说:“子宫是第一个住房,人类十有八九还留恋它,因为那里安全舒畅。 ”是的,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依恋,这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体验。 然而这种本性又在人类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现为依赖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强烈愿望。 我们今天对自然的怀念,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也正如孩提之对温柔的母体,急切地希望在自 然无穷的奥秘中寻回我们失去太多了的东西。 太多的城市的喧嚣,过度的工业污染,人口失调以及紧张复杂的人事关系,人们的精神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我们致力于环境保护:种植森林,净化空气和江河海洋的水质,保护濒临绝灭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是在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我们在哲学上、文化思想上研究人与自的关系,也都是在寻回人类业已失去了的梦。 因此,重新回过头来理解老子给“道”赋予的睿智、广博和深沉的哲学涵义,当对今天社会文明持续、协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人们大多惯于常规化的思维,忌把不合于此之物斥为“怪”,这其实是 一种思维的惰性表现。 要知道,打破常规,才会有认识的深化和观念的革命。 读《老子》一书,我们尤其不可忘了这点。 第七章 第七章 [原文 ] 天长,地久①。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 故能成其私。 [译文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 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释 ]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 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 以下三个“身”字同。 先:居先,占据了前位。 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 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引语 ] 本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 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 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已,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 [评析 ] 这一章继第五章之后,再一次歌颂天地。 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 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 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 这一点,是老子书中经常发挥的观点,在本章里,他就表达了这种观点。 接下来 ,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 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 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对圣人来说,“不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