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内容摘要:

变,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宽,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 有专家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源,是教师 —— 是教师的素质。 “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 “ 一流的学校要有一流的教师支撑 ”。 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熟悉和掌握作为教育技术两大基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实践。 综上所 述,我们认为 21世纪的合格教师除职业道德素养、教学业务能力外,还应具备这几方面基本素养: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常规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具有运用现代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具有驾驭现代课堂诸多因素的能力;具有设计制作评价音像教材、电子教材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教研能力及文字、口语表达等能力。 我们深深意识到,教师应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此,我校采取了三管齐下的系统培训方案:一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二是学习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教学设计原理,为探索以 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三是熟练掌握媒体的操作技能,提高课件的制作能力。 转变角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 它具有实践性,从教学实践中产生,为教学实践服务,通过教学实践检验而不断创新发展;它具有灵活性,因为组成教学模式活动的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学内容是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是灵活多变的。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 其教学 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交流、会话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环境下,彻底转变角色,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努力去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 我校课题组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四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 情境促学式。 这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 再现或创设具体生动的形象或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进入角色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过程为:创设问题情境 —— 展开学习 —— 回顾评议 —— 反馈练习。 ② 研讨引学式。 这种模式强调激发学生协作研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过程为:提出问题 —— 协作研讨 —— 评价总结 —— 练习应用。 ③ 尝试导学式。 这种模式特点是倡导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在尝试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是:复习铺垫 —— 提出问题 ——尝试练习 —— 教师点拨 —— 深化练习。 ④ 自探自学式。 这种模式完全让学生自主探求知识,教师根据情况组织评价总结,在自 学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为:提出问题 —— 自主探求 —— 反馈练习 —— 评价总结 —— 拓展应用。 ㈢优化学生的 “ 学 ”。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应是 “ 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 ” 的过程,而应是一个 “ 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 ” 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是意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一旦有了主动积极的精神,掌握了方法,便能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也就是说,只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 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活动才有生机和活力,教学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间的线索,建立起相应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去发现知识的规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加强学法指导。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达尔文有 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因为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铭刻于其头脑中的学习观念、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以及使用知识的意识等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用。 事实证明,授人以鱼,只能管一阵子,授人以渔却管用一辈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创设情境,训练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在知识的重难点处为学生营造发现式的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中积极参与探求新的知识,教师则注重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与已知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学会探求、发现 知识的方法,达到优化 “ 学 ” 的目的。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