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文言文复习提纲内容摘要:

尊】道德声望高。 德,道德。 望,声 望。 隆,高。 尊,声望、地位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 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语言和脸色。 【负箧( qi232。 )曳( y232。 )屣(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箧,小箱子。 曳,拖,拉。 屣,鞋子。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 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 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 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 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2.作者 “因得遍观全书 ”的原因是什么。 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 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 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 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 ① 欧阳修画荻习字。 ② 王冕僧寺夜读。 ③ 杨时程门立雪。 ④ 匡衡凿壁借光。 ⑤ 车胤囊萤夜读。 8.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 《为学》。 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 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 ① 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② 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 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马说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 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