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试题汇编内容摘要:

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 ③啖: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 仕 于南方( ) ② 席 上啖菱( ) ③ 或 曰:“啖菱须去壳。 ”( ) ④欲 以 清热( ) 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度 宁 坠 遽 契 2.《韩非子》 战 国 法 《吕氏春秋》 吕不韦 3.①同“座”,座位;②到;③到、等到;同“返”,返回;④迷惑,糊涂;⑤立即、匆忙;雕刻 4.①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②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 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 《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 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 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 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 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 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学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 第 5 课 古代寓言二则 【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 ”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乙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 . 其足( )吾忘持 度 . ( ) 遂 . 不得 履 . ( )( ) 遽契 . . 其舟( )( ) 2. 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 先自 度 . 其足 ( ) 吾忘持 度 . ( ) ② 先 自 . 度其足 ( ) 其剑 自 . 舟中坠于水 ( ) ③ 至 之 . 市 ( ) 而忘操 之 . ( )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1)而忘 操 . 之 ( 2) 及 . 返 ( 3) 遂 . 不得 履 . ( 4) 遽契 . . 其舟 ( 5)何不试之 以 . 足 ( 6)其剑自舟中坠 于 . 水 4. 翻译下列各句。 ①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 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 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 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 1) 通 ( 2) 通 6. 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7. 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外延读】 拔苗助长 宋人有 悯 . 其苗之不 长 . 而 揠 . 之者,芒芒然归, 谓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