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内容摘要:

2:发现几只小船 情况更加危急 少奇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命令救援小船 2. 学生根据提纲练习复述后,指名复述。 教后记: 习作 1 一.教学目标: 1.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 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2. 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 1. 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 1) 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 4 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 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 2) 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2.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3. 师 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1. 自读例文,想一想: 15 ( 1) 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 2) 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 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 分小组讨论、交流。 ( 1) 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 2) 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入微,具体感人。 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 3) 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1.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 :“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 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 ” 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 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来再写下来。 2. 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3. 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 4. 拟题,完成初稿。 5. 组织修改。 作文评讲纪录: 练习 1 一.教学目标: 1. 用钢笔描红。 2. 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 在括号里填写上时态动词“着”“了”“过”。 4. 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5. 熟记成语。 6. 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 7. 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 3 课时。 1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教学第一 —— 四项。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 1) 朗读这段话,说说这些钢笔字的特点。 ( 2) 默读这段话,想想楷书的运笔方法。 3. 练习。 ( 1) 描红要观察整体,注意一气呵成。 ( 2) 要注意大小一致,行款整齐。 4. 师生评议学生作品。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 1) 读句子,句子中有几个错别字。 ( 2) 依据句意,画出错别字。 ( 3) 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口头纠正。 3. 练习。 ( 1) 学生默读句子。 ( 2) 纠正错别字:带 — — 戴;像 —— 向;已 —— 以;颂 —— 诵。 4. 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 1) 出示句子,指名学生逐题朗读。 ( 2) 想一想:凭借语感,你觉得每句话中该用哪个词。 3. 练习。 ( 1) 尝试填写。 ( 2) 交流反馈。 (四)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2. 指导。 ( 1) 复习逗号、句号的用法。 ( 2) 认识书名号“《》”和“ ﹤﹥ ”。 ( 3) 书名号在什么情况下用。 ( 4) 注意:书号只用于专有的一篇文章、一本书或报刊杂志,如:《师恩难忘》、《西游记》、《小学生学习报》;不能用于一类书,如:语文书、数学书、辞典。 3. 练习: 在书中填写,并说说为什么。 4. 反馈交流。 17 第二课时 一.教学 目标:教学第五、第六项。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五项。 1. 审题。 2. 指导。 ( 1) 正确朗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 2) 韵句连读,每排两个成语连读。 ( 3) 说说你了解的成语的意思。 ( 4) 教师帮助理解学生不懂的成语的意思。 3,练习。 ( 1) 诵读记忆,形成积累。 ( 2) 同桌互背。 4. 反馈。 ( 1) 开火车朗读。 ( 2) 成语填空。 铁面无( ) 执法( )山 ( )( )在后 ( )( )在前 一( )不( ) 扶( )济( ) 排( )解( ) 见( )勇( ) ( )义( )言 唯( )是( ) ( )人( )贤 ( )( )清风 (3)教师说意思 ,学生说成语。 (4)比一比,背一背。 (二)教学第六项。 1.审题 (1) 揭题。 (2) 读一读,明确口语交际的两点要求及其重要性。 2.指导。 (1) 读一读每题的文字。 (2) 打幻灯,启发学生想象,思考:在这几种场合怎么向别人请教。 3.练习。 (1) 自由练说。 (2) 指名试说。 (3) 同桌互相练说。 4.反馈。 (1) 指名说,评议有没有达到这两点要求。 (2) 分角色表演。 (3) 评议。 5.小结 18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写草字头和竹字头。 (二)复习毛笔的执笔方法和写毛笔字的坐姿。 (三)静态观察草字 头和竹字头的运笔方法。 1.出示。 2.生观察后交流:(1)草字头的长横被短坚和坚撇均匀地分成三段,上开下合。 (3) 竹字头左右相似,要写得左小右大,左低右高。 两撇不要太长,横画斜度统一,点画要有呼应。 (三) 师范写,生观察。 (四) 生尝试练习。 (五) 生观察“花”与“笑”的间架结构。 (六) 师范写,生观察。 (七) 生尝试练习。 (八) 师生评议、总结。 第二单元教学总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嫦娥奔月》、《天鹅的故事》第 7 自然段。 2. 学会本单元 24 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 19 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文字的意境美,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寓言的寓意。 4. 能通过学习例文,领会竞赛场面的写作要领和一般方法,并能仿写,要做到安排好主详略,并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写具体。 19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堂 10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8 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自为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三.教学时间: 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堂 10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什节吗。 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神话故事 —— 嫦娥奔月。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设疑:嫦娥是谁。 她为什么奔月。 “奔”是什么意思。 2.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 1)生字词正音 昆仑山 除害 奸诈 贪婪 闯 威逼 洒满银辉 企盼 后羿 逢蒙 百宝匣 树影婆娑 ( 3) 解词:敬重 奸诈 贪婪 接济 威逼 时值中秋 迫不及待 周旋 (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 默读课文,思考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意思相似的归纳为一段,着给课文分段。 2. 讨论后交流: 第一段( 2)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 3~6 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 8)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三) 指导写字。 20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 课文。 2. 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文字,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精读课文第一段。 1. 指名读第一段。 2. 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3. 讨论:“苦难”是什么意思。 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 请画出有关动词。 4. 说说你觉得后羿是怎样的人。 5. 练读,表现出后羿的力大神勇。 (三) 精读课文第二段。 1. 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逢蒙是个怎样的人。 嫦娥是个怎样的人。 画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2. 讨论:逢蒙的奸诈贪婪表现在哪些地方。 嫦娥的机智善良又表现有哪些地方。 3. 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4. 嫦娥吃了仙药后,怎样了呢。 请同学们先看图,再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飘飘悠悠”是什么意思。 怎样才能把嫦娥这飘飘悠悠的样子读出来呢。 你觉得这段话写得怎样。 美在哪儿。 5.听录音范读,学生自由读。 (四) 精读课文第三段。 1. 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请同学们圈画出后羿找妻子的词语。 2. 读了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出后羿当时的心情吗。 谁能把后羿找妻子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3. 乡亲们以嫦娥的思念之情又体现在哪儿呢。 (五) 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总结全文。 2. 指导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 朗读课文。 (二) 总结课文,研究写法。 找 出课文中描写嫦娥的有关语句,想想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体会这 21 样写的好处。 (三) 指导复述课文。 1. 指名说说课文第三部分的段落大意,编段落提纲。 第一段:后羿为民除害,躲下太阳。 第二段:嫦娥吞下仙药,飞上月亮。 第三段: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2. 按“自由练习 —— 同桌互述 —— 小组尝试复述 —— 指名复述”的程序进行复述练习。 (四) 作业练习。 6.成语故事三则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 7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 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 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 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2. 出示自学要求: (1) 正确地认读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 生自学课文。 4. 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楚国 戳穿 演奏 腮帮 俸禄 滥竽充 数 南郭先生 (2) 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 戳穿 腮帮 俸禄 (3) 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22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 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 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精读《自相矛盾》 1. 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 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 文中谁在说大话呢。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 “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 你能 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 精读《滥竽充数》 1. 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