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内容摘要:
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 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 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一、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 19061996),江苏无锡人。 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96 年 5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 (二) 关于背景。 1934 年 10 月初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 11 个省,于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 —— 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 惊 惶 . ( ) 欺 侮 . ( ) 酣 . ( )然入梦 蜷 . ( ) 矗 . 立( ) 咀 嚼 . ( ) 呜 咽 . ( ) 澎湃 . . ( ) 骨碌 . . ( ) 缀 . ( ) 多音字组词: 嚼: ji225。 o ( ) ju227。 ( ) 咽: yān( ) y224。 n ( ) y226。 ( ) 落: l224。 ( ) lu238。 ( ) l224。 o ( )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 速读课文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 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 第一座难走的山。 ) (二)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 难事 ? 走路难 (山路险峻 ,悬崖峭壁 ) 难 睡觉难 (路窄不平 ,寒气逼人 ) 事 吃饭难 (粮食奇缺 ,肚子饥饿 ) 处境难 (敌人追击 ,设备笨重 ) (三)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 (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四) 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段落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记叙内容 文章主旨 211 节 当天下午至天黑 山沟 — 山脚 同瑶民的攀谈 表现红军不怕困 难、艰苦奋斗的 坚强意志和革 命 乐观主义精神。 1223 节 天黑后至黎明前 山脚 — 山腰 爬山的艰苦以及在 雷公岩前露宿 2431 节 次日黎明至下午两点多 雷公岩 — 山顶 攀越雷公岩 3233 节 登上山顶以后 山顶 — 山下 下山的情景 (五)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 1 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 2 自然段到 33 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 2— 11)山脚访瑶家。 1.在 “ 之 ” 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 二层:( 12— 33)红军翻越老山界 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 34):写作者的感受。 三、问题讨论: (一)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 ,作用是什么 ? 答: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 (二)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 局部揣摩景物描写: ( 1)分析第 13 段描写 :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 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 奇观 ” 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 之 ” 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 许多 ” 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 奇观 ” 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 2)分析第 23 节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 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别起什么作用。 ③写出了作 者怎样的感受。 “ 缀 ” 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 矗立 ” ,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受 ? “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 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 “ 野马奔驰 ” 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 “ 山泉呜咽 ” 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 波涛澎湃 ” 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 3)分析第 32 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 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问题探究: (一)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 好处 : 使文章脉络清楚 . 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 (二)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 ,对于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 ,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 “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 (四)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 “ 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品味语言: (一) 第 24 节 “ 抢一碗饭就吃 ” 句中 ,“ 抢 ” 字用得合适吗 ?为什么 ? (二)第 29 节 “ 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 句中的 “ 鼓 ” 改为 “ 凭 ” 可以吗 ? (三) 第 30 节 “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一句怎么理解 ? 六、总结全文: 主旨 本 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点 ① 采取顺叙的方法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 ② 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七、作业布置: 以“秋日的早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背诵并默写第 23 节。 四 草 王愿坚 教学目标 : 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 的高大形象。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重点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你看到这一题目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 当代作家。 创作《党费》 《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本文是作者从 1976 年底到 1977 年 7 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 征 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 “草地 ”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 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 平均海拔 3000 米左右。 多草甸、沼泽。 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 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检查字词 正音: 蔫( niān)巴 酸涩( s226。 ) 抽噎( yē) 背( b232。 i)阴 绽( zh224。 n)开 火 燎( li225。 o) 愠( y249。 n)怒 霎时( sh224。 ) 焦灼( zhu211。 ) 飒飒( s224。 ) 踉( li224。 ng)踉跄 (qi224。 ng)跄 三、课文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 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线索: 全文以“ 草 ”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 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 二)主要人物及刻画方法: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 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三)继续探讨人物: 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 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 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 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立时惊住 ”、 “惶惑 ”; “不安 ”; “大吃一惊 ”, “觉得心头像刀在绞 ”,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 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 “举起 ”“看了看 ”“放进 ”“咬下了一点 ”“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 ”“吐掉了残渣 ”“还给杨光 ”,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四) 理解句意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 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 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 “ 等你们长大了, 就会 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 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 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 伟大 战士的那颗 伟大 的心。 (五)自我发现: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较深层的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课文以“草”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 “最甜 ”的含义 “最甜 ”一语 双关,既指 “糖 ”“甜 ”,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拓展训练: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六、仿写训练: 找出周副主席尝毒草 时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模仿这一段,写一段类似的描写。 五 《长征》节选 王朝柱 一.文体、作品简介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荧幕。 本文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截取了 4 个场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
相关推荐
文字母来表示,进而表示这条线。 如这条线段我们把它 的两个端点分别用两个大写字母 A、 B 来表示。 读作:线段 AB(边读边指),也可以读作:线段 BA(边读边指) ( 2)直线、射线的读法 师:直线我们也可以用两点表示法把它表示出来,我们只要取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然后用英文字母表示出来就可以了。 试着读一读„„ 师:那射线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 师:也就是说射线是有方向性的
解脱出来。 2 端正治病态度,提高治病信心,积极改善睡眠,合理解决 实际问题。 3 改变生活态度,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4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巩固治疗效果和防止复发。 5 参加有益的文娱休闲活动,在各种文体活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急性肠道传染病 人健康教育处方 急性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病因 1.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霍乱三种
话是:。 ⑥《陋室铭》中与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 但是与之相反的是 , “ ”却又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消极避世的思想。 诗中最具忧愁、苦闷之意的名句 ,。 1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 马致远的《天净沙
裙子 狮子 猴子 动物 鹦鹉 腰 身体 头 腿 西红柿 包菜 蔬菜 萝卜 七、十二生肖大集合(请你填上相应的生肖)。 ( 11 分) 子( 鼠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 请你进入句子迷宫 七、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 6 分)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呀 从现在开始 我要好好学习 将来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i227。 bīn bīn yǒu lǐ w224。 n shuǐ qiān shān jǐnɡ w226。 i x249。 yǔ ( )( )( )( )( )( ) jūn m224。 o r239。 nɡ j236。 n y249。 h225。 n jī h225。 n jiāo p238。 r225。 n m227。 i zhī j237。 bǐ s224。 i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