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优秀论文撞击流吸收器燃煤烟气湿法脱硫的实验研究内容摘要:

列基础和应用研究, 证实了撞击流能大大强化过程的热质传递,促进化学反应,提高化学装置的生产能力。 本文正是针对目前我国燃煤烟气湿法脱硫存在的问题,基于撞击流优良的传质性能,设计了新型撞击流吸收器,建立了撞击流吸收器燃煤烟气湿法脱硫模型实验装置,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该装置主要尺寸为:吸收室直径 D,c=700mm,高度H,c=950mm,进气管直径 d,0=80mm,撞击距离在 ≤S/d,0amp。 gt。 ≤ 范围内可调。 装置建立起来之后即对其【精品】毕业论文 优秀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 专业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资料 阻力进行了测定,研究了风量 (风速 )与阻力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撞击流吸收器的阻力最大不超过 500Pa。 实验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对撞击流吸收器燃煤烟气湿法脱硫模型实验装置中采用的关键部件 —— 旋涡压力喷嘴的雾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利用 FAM激光测粒仪研究了不同喷片结构尺寸、不同压力下喷嘴的雾化特性,实验证明当喷雾压力为 左右时可达到较好的雾化效果;对旋涡压力喷嘴内的液流速度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用 Fluent 软件对旋涡压力喷嘴流道内的流场进 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旋涡压力喷嘴流道内的速度场,为撞击流燃煤烟气湿法脱硫装置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然后在撞击流吸收器燃煤烟气湿法脱硫模型实验装置中进行了脱硫实验。 脱硫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 Ca(OH),2一水悬浮体系为吸收剂进行了脱除模拟烟气中 SO,2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液气比、二氧化硫浓度、钙硫比、撞击距离等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在液气比V,I/V,G= L. m 3,撞击速度 u,0= m. s 1, SO,2进口浓度C,S,in=3200 mg. m 3等中等条件下,反应器的脱硫效率为 %。 以平均雾滴直径为基础计算得到的传质系数k,G,在所给定的试验条件下,体系的容积传质系数可达 s 1,比一般的反应器的传质系数要高,进一步证明了撞击流吸收器优良的传质性能。 第二阶段采用稀氨水为吸收剂,采用均匀设计法安排实验,考察了液气比、二氧化硫浓度、氨水浓度、烟气流速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在 SO,2入口浓度为2800mg. m 3,液气比为 L. m 氨水浓度为 2%时,系统脱硫效率可以达到 96%左 右。 大量脱硫实验表明该装置对烟气脱硫具有优 良的总体性能。 显示了撞击流强化传质的作用。 撞击流吸收器内气流速度及其分布以及吸收剂雾滴的分布及停留时间直接影响吸收反应的进行,本文利用通用的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Fluent对撞击流吸收器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采用两方程 kε 湍流模型,得到了直观的不同撞击速度下无液体喷淋时吸收器内部流场结果图,在此基础上,加入离散相模型和喷雾模型,模拟计算了离散相在吸收器内的分布及其对连续相流场的影响,结果显示离散相广泛地弥散在吸收器内,在撞击区附近浓度较高。 连续相受喷雾的影响增 大了湍动程度,对传质十分有利。 煤燃烧产生的 SO,2等有害物质是酸雨形成的直接根源。 据预测,在今后 30年内,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燃煤脱硫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就成了当前环保的迫切任务。 燃煤脱硫技术可分为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三种。 燃烧后脱硫即指烟气脱硫 (Flue Gas Deslalphurization,简记为 FGD)。 FGD 技术按脱硫剂和脱硫产物的干湿形态分为湿法、半干法和干法。 由于湿法烟气脱硫效率较高、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在世界 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现有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主体设备即吸收装置不理想,投资运行费用较高,我国一般燃煤企业无法承受。 因此,简化吸收装置的结构、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传质、提高脱硫效率对我国大气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撞击流 (Impinging Streams,简记为 IS)的概念首先由苏联 Elperin 教授提出并进行实验,此后 Elperin 和 Tamir 等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和应用研究,证实了撞击流能大大强化过程的热质传递,促进化学【精品】毕业论文 优秀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 专业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资料 反应,提高化学装置的生产能力。 本文正是针对目前我国燃煤烟气湿法脱硫存在的问题,基于撞击流优良的传 质性能,设计了新型撞击流吸收器,建立了撞击流吸收器燃煤烟气湿法脱硫模型实验装置,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该装置主要尺寸为:吸收室直径 D,c=700mm,高度H,c=950mm,进气管直径 d,0=80mm,撞击距离在 ≤S/d,0≤ 范围内可调。 装置建立起来之后即对其阻力进行了测定,研究了风量 (风速 )与阻力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撞击流吸收器的阻力最大不超过 500Pa。 实验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对撞击流吸收器燃煤烟气湿法脱硫模型实验装置中采用的关键部件 —— 旋涡压力喷嘴的雾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利用 FAM激光测粒仪研究了不同喷片结构尺寸、不同压力下喷嘴的雾化特性,实验证明当喷雾压力为 左右时可达到较好的雾化效果;对旋涡压力喷嘴内的液流速度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用 Fluent 软件对旋涡压力喷嘴流道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旋涡压力喷嘴流道内的速度场,为撞击流燃煤烟气湿法脱硫装置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然后在撞击流吸收器燃煤烟气湿法脱硫模 型实验装置中进行了脱硫实验。 脱硫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 Ca(OH),2一水悬浮体系为吸收剂进行了脱除模拟烟气中 SO,2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液气比、二氧化硫浓度、钙硫比、撞击距离等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在液气比V,I/V,G= L. m 3,撞击速度 u,0= m. s 1, SO,2进口浓度C,S,in=3200 mg. m 3等中等条件下,反应器的脱硫效率为 %。 以平均雾滴直径为基础计算得到的传质系数k,G,在所给定的试验条件下,体系的容积传质系数可达 s 1,比一般的反应器的传质系数要高,进一步证明了撞击流吸收器优良的传质性能。 第二阶段 采用稀氨水为吸收剂,采用均匀设计法安排实验,考察了液气比、二氧化硫浓度、氨水浓度、烟气流速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在 SO,2入口浓度为2800mg. m 3,液气比为 L. m 氨水浓度为 2%时,系统脱硫效率可以达到 96%左右。 大量脱硫实验表明该装置对烟气脱硫具有优良的总体性能。 显示了撞击流强化传质的作用。 撞击流吸收器内气流速度及其分布以及吸收剂雾滴的分布及停留时 间直接影响吸收反应的进行,本文利用通用的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Fluent对撞击流吸收器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采用两方程 kε 湍流模型,得到了直观的不同撞击速度下无液体喷淋时吸收器内部流场结果图,在此基础上,加入离散相模型和喷雾模型,模拟计算了离散相在吸收器内的分布及其对连续相流场的影响,结果显示离散相广泛地弥散在吸收器内,在撞击区附近浓度较高。 连续相受喷雾的影响增大了湍动程度,对传质十分有利。 煤燃烧产生的 SO,2等有害物质是酸雨形成的直接根源。 据预测,在今后 30年内,中国以煤 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燃煤脱硫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就成了当前环保的迫切任务。 燃煤脱硫技术可分为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三种。 燃烧后脱硫即指烟气脱硫 (Flue Gas Deslalphurization,简记为 FGD)。 FGD 技术按脱硫剂和脱硫产物的干湿形态分为湿法、半干法和干法。 由于湿法烟气脱硫效率较高、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因此【精品】毕业论文 优秀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 专业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资料 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现有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主体设备即吸收装置不理想,投资运行费用较高,我国一般燃煤企业无法承受。 因此,简化吸收装置的结构、降低设备投 资和运行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传质、提高脱硫效率对我国大气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撞击流 (Impinging Streams,简记为 IS)的概念首先由苏联 Elperin 教授提出并进行实验,此后 Elperin 和 Tamir 等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和应用研究,证实了撞击流能大大强化过程的热质传递,促进化学反应,提高化学装置的生产能力。 本文正是针对目前我国燃煤烟气湿法脱硫存在的问题,基于撞击流优良的传质性能,设计了新型撞击流吸收器,建立了撞击流吸收器燃煤烟气湿法脱硫模型实验装置,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该装置主要尺寸为:吸收室直径 D,c=700mm,高度H,c=950mm,进气管直径 d,0=80mm,撞击距离在 ≤S/d,0≤ 范围内可调。 装置建立起来之后即对其阻力进行了测定,研究了风量 (风速 )与阻力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撞击流吸收器的阻力最大不超过 500Pa。 实验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对撞击流吸收器燃煤烟气湿法脱硫模型实验装置中采用的关键部件 —— 旋涡压力喷嘴的 雾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利用 FAM激光测粒仪研究了不同喷片结构尺寸、不同压力下喷嘴的雾化特性,实验证明当喷雾压力为 左右时可达到较好的雾化效果;对旋涡压力喷嘴内的液流速度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用 Fluent 软件对旋涡压力喷嘴流道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旋涡压力喷嘴流道内的速度场,为撞击流燃煤烟气湿法脱硫装置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然后在撞击流吸收器燃煤烟气湿法脱硫模型实验装置中进行了脱硫实验。 脱硫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 Ca(OH),2一水悬浮体系为吸收剂进行了脱除模拟烟气中 SO,2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液气比、二氧化硫浓度、钙硫比、撞击距离等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在液气比V,I/V,G= L. m 3,撞击速度 u,0= m. s 1, SO,2进口浓度C,S,in=3200 mg. m 3等中等条件下,反应器的脱硫效率为 %。 以平均雾滴直径为基础计算得到的传质系数k,G,在所给定的试验条件下,体系的容积传质系数可达 s 1,比一般的反应器的传质系数要高,进一步证明了撞击流吸收器优良的传质性能。 第二阶段采用稀氨水为吸收剂,采用均匀设计法安排实验,考察了液气比、二氧化硫浓度、氨水浓度、烟气流速等因素对脱硫效率 的影响。 在 SO,2入口浓度为2800mg. m 3,液气比为 L. m 氨水浓度为 2%时,系统脱硫效率可以达到 96%左右。 大量脱硫实验表明该装置对烟气脱硫具有优良的总体性能。 显示了撞击流强化传质的作用。 撞击流吸收器内气流速度及其分布以及吸收剂雾滴的分布及停留时间直接影响吸收反应的进行,本文利用通用的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Fluent对撞击流吸收器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采用两方程 kε 湍流模型,得到了直观的不同撞击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